【资料图】
郭嘉是曹操的最重要谋士之一,帮助曹操出了很多奇策,但此人死的太早,是曹操的一大损失。刘备身边也有这样一个人,为刘备出谋划策,但因为死得早,成了刘备的一大损失,他就是法正。连诸葛亮都说,如果法正还在,就好了。
法正原来在刘璋手下,但得不到重用在一次公差出使刘备,和刘备交流后,他觉得刘备是一个可以辅佐的明主,而刘备,也觉得他是个人才。就跟马援的臣择君类似,法正也选择了他认为的明君刘备。他分析形式,主张刘备夺取益州,然后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这和诸葛亮的隆中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法正的计策,比隆中对更具体,更有可操作性。
公元212年,刘备与刘璋彻底决裂,向成都进军。刘璋的手下有个叫郑度的,建议以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如果真的那样,刘备半点脾气也没有,还有可能真的被拖垮。刘备听说后很发愁。不过,以法正对刘璋的了解,估计他不会用这个计策。果然,刘璋以"拒敌是为了安民,不能动民以避敌"为由,拒绝了郑度的建议。从这一点看,刘璋对百姓还是个不错的官员。不过,刘备比他更会收买人心,尤其是人才的心。
此时的法正,对外掌握着益州首府蜀郡的行政大权,在内仍然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是刘备的主要谋士。法正这个人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掌权后,对他有惠的,受到他的照顾;对他有过的,进行报复。有人向诸葛亮告发法正,希望他能够禀报刘备,不让法正嚣张的作威作福。诸葛亮知道法正正得宠,又劳苦功高,就没有理睬。
刘备对法正的宽容,让法正敢于为了刘备去死。在一次与曹军作战中,刘备的军队占据下风,应该马上撤退,但刘备恼羞成怒,不肯撤军。所有的人面对刘备的盛怒都不敢进谏。而对方的箭,却像下雨一样射过来,前线的每个人都有被箭射到的危险。危机中,法正走到刘备前面,用身体为他做挡箭牌。危机中,刘备大声喊,"孝直避箭。"法正毫不退缩,你都冒着箭雨、飞石在前线,我还怕什么?刘备恍然大悟,下令撤军。
公元220年,法正四十五岁去世。这让刘备非常伤心,一连哭了好几天。后来,因关羽之死引发的彝陵大战,蜀军战败后,诸葛亮感叹,如果法孝直还在,一定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也一定不致于大败而归。可见,诸葛亮对法正,是由衷地赞叹和欣赏。
法正与诸葛亮同是刘备的股肱之臣,两人分工不同,诸葛亮管后勤保障,保证战争中能做到足兵足粮;法正随军出谋划策。互相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如果法正不过早去世,说不定三国的历史有可能会改写。可惜,历史不存在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