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什么是高情商?”
很喜欢这样的答案:“让别人舒服。”
与人打交道时,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好感,就得考虑别人的感受,突出别人。如果你喜欢先声夺人,或者常常做出咄咄逼人的架势,顾及别人只能“闻风而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先声夺人是人的本能,能进能退是人的智慧,各有千秋。
春秋时,孔子是一个备受尊重、善于言传身教的人。从他的社交方式里,可以发现这样的道理:真正高情商的人,是懂得“往后退”的人,提升社交的舒适度。
02
第一,遇到长者,往后退一步,是“尊重”。
原壤的母亲过世了。
孔子作为老相识,前去帮忙。
原壤敲击棺木,说,很久没有唱抒情的歌了。说完,就开始唱了。
孔子装作没有听到,然后走开了。身边的人不理解,问:“老师,不可以让他停止唱歌吗?”
孔子说:“没有失去的亲人叫亲人,没有失去的老相识叫老相识。”
以此可见,原壤是一个不懂礼节的人,对于长辈,不知道如何尊重。
有一天,阙党的一个少年来拜见孔子。一路上,少年和长辈并行,还随意就坐。孔子认为,这是一个急于求成的少年。
古人说:“长幼有序,亲疏有分。”
遇到长辈、年纪大的人,应该主动退让,这是起码的礼貌。如果不是这样,辈分就乱套了,老人就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赡养。
如果一个人连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不能尊重,还出门去和别人谈情商,恐怕是无稽之谈吧。哪有不孝顺人,还能说自己“情商高”呢?这也符合“百善孝为先”的道理。
03
第二,遇到朋友,往后退一步,是“真诚”。
有一个盲人乐师“师冕”,前来拜访孔子。
师冕往前走几步,到了台阶前,孔子说:“这是台阶啊。”
师冕走到席子旁边,将要就坐,孔子说:“这是席子啊。”
接着,孔子把身边的人,依次做介绍。新来了什么人,他马上会说:“某个人在这里。”
学生子张问:“这是接待盲人的方法吗?”
孔子点头说,是的。
有一种接人待物的方法,叫做“体谅别人”。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言行举止,实际情况,来安排说话的内容,尽可能地照顾到朋友的情绪,帮忙办好某件事。
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对朋友:他们一起去贩卖水果,忙碌了一个秋天,又一个冬天。
到了年底,两个人坐在一起,分配收入。两个人都拿到了上万元的钱,但是甲朋友少得了两百多。
甲朋友回到家,妻子问:“少了两百多,你为什么不生气?”
甲朋友说:“你知道吗?他的爱人喜欢争强好胜,我让一步,他回家之后,夫妻才会和睦。”
两百块钱,真的不是大事,但是充分考虑到了对方的家庭情况,也给了朋友面子。
朋友交往,大事要较劲,小事要糊涂,细节要到位。
04
第三,遇到小人,往后退一步,是“理智”。
鲁国的季氏想要派兵攻打颛臾。
孔子的弟子冉求、子路在季氏手下做事,反复劝说,不能去攻打。因为颛臾本来就是鲁国的附属国,算是一家人。要是攻打的话,就是“窝里斗”。
季氏不听。两位弟子向孔子求教。
孔子说:“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与人打交道,要看清自己的实力,如果实在行不通,那就放手。很多事情,不是你可以左右的,已经超出能力范围了,你还去“力挽狂澜”,其实是“不自量力”。
人生路上,总会遇到一些小人,这时候,他们会用难以置信的方法来伤害别人。你应该站出来,维护正义,但是你个人的力量有限,不能强行来。
当然,退一步,不是让小人一直耀武扬威,而是让其知道“天让其亡,先让其狂”的道理。好人的力量强大了,再去对付小人,就能成功了。或者,等小人乱到一定的程度,无法把控了,就能轻而易举地制约他。
本着治病救人的态度和小人交往,不去硬碰硬,这是情商,也是智慧。
05
第四,遇到客人,往后退一步,是“热情”。
有一段时间,孔子负责鲁国的接待工作。
据《论语》记载,他接待客人的时候,面色矜持庄重,向两旁的人作揖,衣服前后俯仰。快步走的时候,像只小鸟一样飞。
客人走远了,他回头向鲁君汇报。
平时,我们难免要去串门,也有客人来家里串门。或者大家在某酒店,一起聚餐,这时候,待客的情商,就体现出来了。
看过一个小故事:富人李嘉诚和儿子一起去接待客人。儿子用闽南语说话,李嘉诚担心客人听不懂,加以提醒。
临别时,李嘉诚送客人到电梯口,并鞠躬感谢,面带微笑,等电梯闭合的时候,才转身。
有一个词语,叫“宾至如归”。也就是说,让宾客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没有浑身不自在的感觉,不会被人疏远。
在农村,很多家庭,都有八仙桌。就餐的时候,安排位置很重要。通常来说,桌子面对大门的一边,就是主位,是客人的位置。
在吃饭的时候,主人应该是“陪客”。让客人吃得开心,才能有好的胃口。
06
人与人交往,一个“情”字很重要。
如果你对别人有情,那么别人也会用情对你。任何情感,都是相互的。
众生平等,这是做人的态度,但是待人就应该谦卑一些。你往后退一点点,别人就显得重要了,也感受到了“被重视”。
想要提升情商,就要学会“利他”。
做人,退让一步,天宽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