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世界微动态丨他是名留青史的大文豪,是出名的“吃货”,但他还是出色的工程师

2022-12-06 16:40:23
A+ A-

想必大家看到前面的标题,心中可能有了这个人选,废话不多说。这里的这个他,就是鼎鼎大名的苏轼。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啊。

早在2019年的时候,水利部就公布过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其中就有苏轼。当时还有网友认为苏轼“不务正业”,“玩跨界”等的调侃,在许多网友看来,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文学艺术方面造诣极深,位列唐宋八大家众所周知,没想到在治水方面也颇有建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然现在说起治水,大家多数人都会想到刚刚剧终的电视剧《天下长河》中的靳辅,陈簧,也断然不会想到苏轼。而在当时,网友们之所以对苏轼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不外乎苏轼在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光芒太盛,以至于盖过了在其他领域的“闪光点”。但倘若全面了解一下苏轼生平,抑或今天去徐州黄楼、杭州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走一走、看一看,便不会对苏轼治水感到莫名惊诧。

然而到至今一说到苏轼,对于一个受过传统教育的中国人来说,虽然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还多少会一两句他的诗词。但是对于这位家喻户晓的大文学家,又有谁了解他还是一个水利工程师呢?

苏轼在我国历史名人中的知名度,可能不亚于现今的什么明星,当然以他的才华,放在今天也会成为万众瞩目的大明星。今天我们不说苏轼的诗词,也不讲以他命名和他创出的千古名菜,更不说他如何成为出众的“吃货”。

今天我想说的是他做的那些功在千秋的工程,看他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且出色的工程师的?

实际上,苏轼治水恰是正业、是主业,绝不是什么“不务正业”“玩跨界”。准确的说苏轼是一个水利工程师,这就要从熙宁四年(1071年)说起,自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之后。此时的王安石颇感愤怒,于是让御史谢景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便被授为杭州通判。而到了熙宁七年(1074年)秋,苏轼又被调往密州(山东诸城)任知州。

就在熙宁十年(1077年)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任徐州知州期间。黄河在曹村决口,使梁山泊泛滥,南清河水溢出故道,洪水汇聚在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不时泄出,城墙即将被洪水冲毁,富有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这时苏轼说:“富民出城,全城百姓都会动摇,我和谁来守城?我在这里,洪水决不能冲毁城墙。”

驱使富民重新回到城里。苏轼到武卫营,呼喊士兵长官说:“河水即将冲毁城墙,事情危急,虽然你们是禁军,但也请你们为我尽一点力。”士兵长官说:“太守尚且不躲避路上的洪水,我辈小人,应当效命。”带领他的士兵们拿着畚箕铁锹出来,修筑东南长堤,头起戏马台,尾连着城墙。

雨日夜不停地下,城墙露出水面仅仅只有三版那么高。苏轼搭建小草屋住在城墙上,路过自己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别堵塞缺口以守护城墙,终于保全了徐州城。又请求征调明年夫役增筑徐州旧城,修建木质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请求。自此苏轼便开始了水利工程师这一角色,这是他治水干工程的第一次试水。

又到了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任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第二次到杭州做官,此时的杭州大旱,饥馑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求,减免本路上供米三分之一,又得到赐给剃度和尚的度牒,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元祐五年(1090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给街坊和百姓治病疗伤,救活了很多人。

苏轼说:“杭州,水陆交会的地方,因瘟疫死亡的人常常比其他地方多。”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千缗,苏轼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办起病坊,稍微积蓄一些钱粮收治有病的百姓。苏轼看到茅山有一条河专门容纳钱塘江潮水,盐桥有一条河专门容纳西湖水,于是疏浚这二条河道以通航。再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钱塘江潮水不再进入杭州城内。又用剩余的人力修复了六井,再把挖出来的淤泥堆积在西湖中,南北长三十里,修筑成长堤以来往行人。

吴地百姓种菱,春天就除草,不留寸草。苏轼又雇募人力在西湖中种菱,水草不再生长。把种菱的收入备作以后修浚西湖的费用,取救济荒灾剩余的一万缗钱、万石粮食;以及申请得到的一百张僧人度牒用来雇募民工。长堤筑成,在堤上种植芙蓉、杨柳,望去好像图画,杭州人还把长堤命名为苏公堤。

1094年,苏轼被贬谪惠州,听说临近的广州城“一城人好饮咸苦水,春夏疾疫时,所损多矣。惟官员及有力者得饮刘王山井水,贫下何由得”。原来,受海潮影响,广州江水苦咸,严重危害老百姓身体健康,城中时常发生瘟疫。苏东坡根据治理杭州的经验,向广州太守王敏仲写信提出,将离广州20公里的蒲涧山滴水岩上的水通过竹管引入城中,解决饮水问题。王太守听从了苏轼的建议,兴建了这一引水工程,使广州居民在900多年前就喝上“自来水”。

后来,苏轼又在抵达惠州不久后,他便发现惠州城四面环水,民众出行不便。城西丰湖虽有长桥,但年久失修,不能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城东是江溪合流处,原先有桥但已被废毁,民众只能以小舟往来,然而常因人多舟小导致覆溺。于是,苏轼毅然上书当时的广东提刑官,陈述修桥的必要性,谋划并资助兴建了“两桥一堤”,至今仍为惠州民众提供便利。

苏轼在不同任上主持或参与的水利工程不胜枚举,除积极参与治水实践之外,还撰写水利著述《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用今天的话说,当时的苏轼不遗余力兴修水利,正是一位地方官员的职责所系。由此观之,苏轼的诗、文、词、书、画才是“副业”,结果却是副业盛过了主业。

当然,这也与文学艺术在历史上更有传承性有关,多才多能的苏轼难免被后人“挂一漏万”。这位大诗人把水利事业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坚持科学治水,为当时水利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bH_02339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