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平元年冬天,曹操还屯住在袁绍河内的时候,哥俩曾有过一段促膝长谈。二位是地道的发小,当年那些糗事,怕是没少提起。后来,袁绍在交谈中,还是忍不住向曹操探了个底。
(相关资料图)
袁绍问曹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曹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袁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曹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袁绍意思明白:曹操,你以后打算怎么发展,给我透个底儿吧,也好让我有个准备,我知道,咱俩迟早要翻脸的。曹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反问袁绍:不如你先给我透个底儿?
既然话到这个份上,袁绍也就交代了,自己打算南以黄河为天险,北以戎狄为边境,背靠相对和平的地盘,南向以争天下--打算走光武的老路。曹操自然狡猾,即便袁绍亮出了底牌,曹操还是打了个太极:我任用天下贤能,用道驾驭他们,无所不可--等于没说。
从事后发展看,袁绍一五一十地执行了,至于曹操,鉴于他当年没有明确表态,只能说从他任用人才方面的实践看,的确如其所言。
二位一个从冀州起家,一个从兖州起家,背靠着背,中间隔着条河,开始奔赴自己的理想。终于,建安三年,曹操灭掉吕布,建安四年,袁绍踏平公孙瓒,才算各自料理了正面战场,翻脸的时刻,到了。
袁军和曹军,先在白马和延津干了两架,袁绍吃了点亏,损兵折将,后来,袁绍大军压境官渡,曹操大军北上相持,二位要决一死战了。这时的情形有多残酷,从荀彧的信中就能看出。
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荀彧说了:主公,您现在要出奇制胜,这是天赐良机!说难听点:主公,已经到这个份上了,不管有多冒险,你就拼死一搏吧。
八月,两军兵锋推进到了极致,再无可进了,在官渡以北,扎下阵脚。能用的办法,二位也都用上了,又是垒土山,又是挖地道,无所不用其极,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二位依旧保守,依旧在试探对方。
终于,袁绍自家后院,起火了。许攸,叛曹了。想来很有意思,汉末三国不少战役,在命悬一线的时刻决定生死的,往往不是敌人,而是自家人,比如关羽,被糜芳和士仁端了老家;比如曹操,被陈宫端了老家。历史再现雷同--袁绍,被许攸端了老家。
火烧乌巢,嚼烂了,不提,但这事映射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袁绍当时有十多万机动部队,乌巢距袁绍大营不过四十里,为何一个乌巢,就能让袁绍数十年基业,毁于一旦?
许攸把袁绍家当卖给曹操后,曹操连夜挑选五千步骑,星夜奔赴乌巢,急行军几个小时,在第二天清晨到达乌巢。淳于琼有一万守军,他整军备战,出营迎敌,但曹军势不可挡,淳于琼退保还营,曹军再战,最终拿下了乌巢。
曹操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史料中说,袁绍大军连营几十里,距乌巢四十里,乌巢在袁绍大营东北方。袁绍得知官渡被袭后,曾与众文武权衡如何行事,郭图和张郃曾为救援乌巢和围魏救赵而争,最后,袁绍决定重兵攻打曹营,派轻骑救援乌巢。结果,两边都没讨着好。乌巢没救着,曹操官渡大营也没打下来,众叛亲离,张郃投降,袁军于是大溃。
若事实果真如此,其实很滑稽。袁绍并不缺人,为何要在救援乌巢和攻打曹营上犹豫?袁绍完全可以一面派大量骑兵救援乌巢,一面派大军攻打曹营。派骑兵,既不影响速度,也不影响效果,曹操只有五千人,淳于琼已有一万人,按史料记载,曹操在攻打淳于琼的同时,袁绍援军就已经到了,如果袁绍派一万骑兵去,两万对五千,曹操如何还能抵挡?
因此,曹操当时一定是非常隐秘,非常突然地袭击了乌巢,让袁绍完全来不及救援,陈寿《三国志》这些话,很值得推敲:
袁绍遣骑救淳于琼。曹操左右或言"贼骑稍近,请分兵拒之"。曹操怒曰:"贼在背后,乃白!"士卒皆殊死战,大破淳于琼等,皆斩之。
甚至当时曹操有没有和袁绍派去的援军交过战,都是个问题。
但这个疑惑又引出另一个疑点:曹军真的只有那么点人?
按史料说,曹军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可见能投入作战的部队,最多一万人。曹操偷袭乌巢,带去五千人,官渡留守五千人,袁绍十万大军,离曹营咫尺之间,凭什么还打不下曹洪拒守的大营?诸位觉得,荒唐不?
幸运的是,一本古书中,曾有过相关记载,足以颠覆当时的情况。张璠曾在其《汉纪》中写过这样七个字:
杀绍卒凡八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