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山之战时关羽的高光时刻,击败夏侯惇后又奋力杀退许褚,徐晃二将,堪称神级战力。但事先曹操早已明示欲收降关羽,夏侯惇不是关羽对手情有可原,那许褚,徐晃二人是放水了,还是真的打不过关羽?下面咱们就从演义视角分析一下。
吕布死后,刘备趁袁术北上之时,请命到徐州截杀。曹操当时不知中了什么邪,忘却了郭嘉,程昱的嘱咐,命刘备率军五万到徐州截杀袁术。刘备击败袁术后马上树起反曹大旗,令曹操气急败坏。但早期的刘备毕竟家底薄不是曹操的敌手,瞬间被打得落花流水,刘备投奔河北袁绍,张飞也只得望芒砀山而去,只剩下关羽一人死守下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关羽为人忠义,备受曹操喜爱,其“温酒斩华雄”的英雄形象早已让曹操成了铁粉。此时关羽如困兽一般,被围下邳,正是曹操收服关羽之时。曹操知道关羽是个为了忠义不惧生死之人,所以没有选择强攻,而是采纳谋士程昱的建议,先引出关羽,然后将其围困,在关羽进退不得之时命人说服。
此次曹军势大,关羽本想紧守,但夏侯惇不讲武德,大骂一通,最后关羽实在忍无可忍,直接率军出城。夏侯惇与关羽大战“十余合”后拨马而走,关羽从后追赶,待到猛醒知道中计后,谁知关羽早已中了曹军的埋伏。徐晃,许褚二将左右杀出,关羽突围而走,又被事先准备的强弓硬弩射退,只得回身再战徐晃,许褚二将。关羽奋力杀退二人,又被夏侯惇率军逼退,关羽进退不得只得在一土山驻扎。
关羽被围土山,曹操大喜,于是命张辽到山上以“三罪”“三便”之说将关羽成功说服。当然关羽以忠义立身,也提出了“三约”。曹操本不想答应,但禁不住爱才之心,又有张辽说和,作揖最终决定接受关羽条件,并承诺关羽得知刘备去向后,不准阻拦。自此,关羽暂时归降了曹操。
以上便是曹操收降关羽的大致过程。很多朋友都认为此时的关羽正值巅峰,武力爆表,就算没有曹操想收降关羽的命令,许褚,徐晃二人也不是关羽对手。事实真的如此吗?
关羽自汜水关之战“温酒斩华雄”,不但为大哥刘备长了脸,自己还扬名天下,备受众诸侯称赞。土山之战后,关羽更是“斩颜良,诛文丑”成为千古美谈。要知道颜良可是“二十回合”就能击败徐晃的狠人,而文丑更是可以战平赵云,击败徐晃的名将。关羽阵斩颜良后,仅“三合”便杀得文丑胆怯,又借赤兔马快斩杀文丑,估计就算是虎牢关的吕布也没这个本事。巅峰的关羽绝对是强超一流水平。
关羽虽然勇猛,但许褚,徐晃二人真的没有胜算吗?要知道曹操厚待关羽之时,许褚就曾看不惯关羽的高傲,请命斩了此人,虽然被曹操呵止,但许褚还是心有不甘。
许褚与典韦并称曹操麾下两大战力,葛坡之战与大将典韦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数年后的葭萌关之战更是与名将马超大战二百余合,难分高下,被马超忌惮的称为“真虎痴也”。所以说只要许褚杀红眼,妥妥的超一流战力。
徐晃更是难得的猛将,曹操迎奉天子时,便与牛人许褚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要知道能与强一流大将长时间大战不分胜负的武将,整个三国寥寥无几,就算是张郃,张辽,魏延等人都没这个本事。曹操征战孙权时,许褚一人之力击退周泰,韩当二将,所以说徐晃能长时间战平许褚,足可列为强一流战力。再者襄樊之战时,徐晃更是硬刚关羽“八十余合”不分胜负,最终以关平恐父有失,荆州军大败收场。所以说在徐晃看来,关羽的前期暴击根本不足为惧,短时间内关羽不可能击败徐晃。
关羽所倚仗者,一个是青龙偃月刀的重量,再者就是赤兔马的速度优势。少了一项,也难打出优势。土山之战的关羽还没有赤兔马的厉害,关羽一人被夏侯惇拦截而回,足以说明此时的关羽已经是穷途末路。夏侯惇的武艺低于许褚这是毋庸置疑的,如再加上一个实力相仿的徐晃,若不是许褚,徐晃放水,还有别的解释吗?
徐晃与关羽的交情,仅次于张辽。而关羽看得起的武将,必定忠义无比。土山之战张辽尚可上山为关羽说情,徐晃也必定会酌情决定,适当出手。毕竟许褚可是个傻憨憨,如再加上徐晃,关羽插翅难飞。此时曹操已经下令收服关羽,如果将关羽斩杀,岂不是违抗军令,所以徐晃选择了个折中的办法。就如同汉中之战诸将轮番与庞德厮杀一般,只要有一将完成任务就可。在强弓硬弩之下,夏侯惇就能完成任务,自己又何必拼尽全力呢?
再者曹操给关羽装备赤兔马成就大功后,关羽便踏上了河北寻兄的道路。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在黄河渡口又遇到了夏侯惇的拦截。夏侯惇不惧关羽斩将夺关,可见此时的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并非能真的赢得曹军诸将佩服。试想夏侯惇都不服的关羽,又怎能击败两个比夏侯惇还强的武将呢?
原著中写道:”惇曰:“丞相知其于路杀人否?”使者曰:“未知。”惇曰:“既未知其杀人,不可放去。”指挥手下军士,将关公围住。关公大怒,舞刀迎战。两个正欲交锋,阵后一人飞马而来,大叫:“云长、元让,休得争战!”众视之,乃张辽也。
小结:巅峰时的关羽确实武艺高强,单打独斗不惧曹军诸将。但在没有赤兔马的加持之下,还是难以以一敌二。毕竟许褚,徐晃都不是等闲之辈。若非曹操将令,诸将有所顾忌,再猛的老虎也会被群狼击败。所以历史也有人情世故,不可偏执一端。
以上资料主要参考《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