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想要魏延出战张郃,但魏延却低头不语,其实并非是魏延打不赢张郃、怕张郃,而是魏延对诸葛亮不满,不愿听从诸葛亮指挥。至于为何魏延会对诸葛亮不满,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促使诸葛亮开始着手安排,如何合理合法地除掉魏延!
(资料图)
魏延拒不出战
诸葛亮目视魏延,魏延低头不语这件事情,其实是发生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期。当时司马懿被诸葛亮打怕了、不敢出战,无论蜀军这边怎么叫阵,司马懿就是不出战,搞得诸葛亮非常被动。为了吸引魏军出战,诸葛亮采用的诈败之策,不断地后撤兵马,司马懿觉得这很有可能是诸葛亮的计谋,但是他的手下却并不这么认为,很多人认为诸葛亮是真的要撤退了,想要出兵追击。由于手下求战心切,司马懿只能允许大家出战,并制定了策略:魏军一分为二,张郃引兵三万在前,司马懿引兵在后,这样可以随时救援。
见魏军终于上钩了,诸葛亮便聚众升帐,开始安排作战事宜。诸葛亮的想法是派精兵埋伏在路中,切断张郃与司马懿的沟通,并挡住司马懿的进攻,等诸葛亮回头吃掉了张郃这一支魏军再一起打司马懿。张郃是三国后期一等一的猛将,要切断张郃的后路,必定是需要一员猛将出战,挡住张郃。而大家都知道,在五虎上将死后,蜀汉战力最强的人当属魏延了,而且综合魏延之前的表现来看,他属于一流猛将,完全有能力挡住张郃,所以诸葛亮心中的最佳伏击人选其实是魏延。这才有诸葛亮目视魏延的故事发生。
原文:是夜,孔明唤众将商议口:"今魏兵来追,必然死战;汝等可一当十,吾以伏兵截其后:非智勇之将,不可当也。魏兵必分为两枝,司马懿必随后而来,防吾伏兵。此两枝兵,若非大将,不可当也。"孔明言罢,以目视魏延,延低头不语。
从原文中来看,当时诸葛亮以目视魏延,其实就是让魏延主动报名,出战张郃。但是魏延的反应亮了,直接是低头不语,啥话都不说,就好像没看到诸葛亮的暗示一样。这一场景,其实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在课堂上,老师抽同学起来回答问题,一般不想回答问题的同学,都会避免和老师的目光接触,因为一旦四目相对,那你将有很大的可能被抽起来回答问题!说白了,魏延的这个举动就是在避免回答诸葛亮,他并不想出战!而且之后诸葛亮还故意说话激魏延,魏延也是无动于衷。
原文:孔明长叹曰:"平总然智勇,只可当的一头,岂能分身两处?须再得一将,方可行之。争奈军中再无舍死当先之人,教吾大计不成矣!"
诸葛亮说"军中无舍死当先之人"这句话,简直就是在打众将的脸啊,于是众人纷纷请战,但是,魏延仍然没有说话,根本没有请战的意思。到了最后,大家细读原文,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这一场伏击张郃、司马懿的作战,大多数其他叫得上名字的大将都出战了,比如姜维、关兴、王平、张翼、廖化、马忠、张嶷、吴懿、吴班,但是蜀军中战力最高的魏延,却从始至终都没有参与这一场作战,这是为何呢?
有人说魏延打不赢张郃,不敢出战,所以才躲避诸葛亮的眼光。实际上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从魏延的张郃的战力来看,他俩都是一流高手,互相之间很难分出胜负。而且诸葛亮和司马懿在阵前相斗时,曾坦言:司马懿你想斗将还是斗阵还是斗兵,我孔明都奉陪!这里面的斗将自然是指双方各派出一员大将相斗了,可见诸葛亮根本不惧曹魏的张郃,他觉得魏延是能够挡住张郃的。而最终司马懿选择了斗阵而非斗将,也侧方面说明司马懿不敢让张郃上场斗将,他对张郃击败魏延这件事没啥信心。所有,说魏延打不赢张郃、不敢出战是没有道理的。
那么既然魏延有抵挡张郃之能,为何他始终不愿意主动请战呢?甚至当其他将领都分配到了攻击任务,魏延始终都不愿出战,这是为何呢?实际上我们从后文中可以找到答案!
一、魏延对诸葛亮的指挥有异议
在伏击张郃、司马懿一战上,魏延全程没有参与,存在感不高,但是在之后一战,他吐露了心声。原来自街亭之战后,魏延对诸葛亮一直是心存不满的,因为当时街亭之战,原本魏延主动请战去守卫街亭,但是诸葛亮最终却选择了马谡,导致大败。而之后诸葛亮让魏延去守武都、阴平,也没有获得什么大的功劳,以至于魏延对诸葛亮心生不满,颇有微词。
原文:魏延想起孔明向日退军之时,教他守武都、阴平全无功次,亦笑曰:"丞相若听吾言,径出子午谷,此时休说长安,连洛阳皆得矣!
除了诸葛亮的胡乱指挥,使得魏延没有获得功劳,魏延对诸葛亮的谨慎用兵也并不看好。在魏延看来,当初如果诸葛亮听从他的建议,直接兵出子午谷,说不定都打下长安了,哪有现在这种被动的局面?说白了,魏延和诸葛亮两人的用兵方式完全不同,而魏延又是刘备亲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在军中地位很高,诸葛亮虽然是丞相,但是他的行为并不能让魏延完全信服,尤其是前几次的失败,在魏延看来,诸葛亮的用兵是有问题的,所以他不愿意配合诸葛亮!
二、魏延对诸葛亮说他有反骨之事耿耿于怀
结语
综合前后文来看,诸葛亮想要派兵抵挡张郃,最佳的人选确实是魏延,不过当他目视魏延,暗示魏延主动请战时,魏延却低头不语,无视了诸葛亮的暗示,这里面其实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魏延不看好诸葛亮的用兵方略,从子午谷之谋到街亭之战,再到魏延守武都、阴平,这一系列大战中,魏延都没有捞到一点功劳,所以他对诸葛亮不满,他认为诸葛亮指挥不行,或者说故意刁难他。二是魏延对诸葛亮说他脑有反骨之事耿耿于怀,常常有不平之意,而诸葛亮虽知道这种情况,却也没有安抚好魏延,所以魏延对诸葛亮一直是颇有微词。两个原因交杂在一起,魏延便在行动中表现出了对诸葛亮的不配合,最后引来了杀身之祸!其实整件事情看完,就会发现魏延有点可惜、可悲、可怜……
来都来了,点个赞再走呗!本文由超级七品小芝麻官原创,欢迎关注交流!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