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下令陈府抄家时,8岁的陈子善怒吼道:“我祖父为你挡下9箭,我父亲为你战死沙场,为何要抄我家?”朱元璋不恼怒,他微微一笑:“朕只是抄你家而已,你应该感谢才对。”
陈子善是开国功臣陈德的孙子,陈德跟朱元璋是老乡。朱元璋在濠州起义之时,陈德便一直追随他左右,曾救过朱元璋的性命。
后来,陈德的儿子陈镛因胡惟庸案,被定为谋反,虽然陈镛已战死沙场,但朱元璋将陈家抄家,削除爵位,而此时的陈子善并不知道原因,自然很难接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352年,元末百姓苦不堪言,饥荒愈发严重,此时的朱元璋在黄觉寺当和尚,住持便让他们出去讨饭。而朱元璋出来不只是讨饭,而是为了谋更好的出路。
而在此时,朱元璋的发小汤和给朱元璋寄信来,让他去参军。朱元璋没有退路,便只好答应。
后来,朱元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晓勇,在郭子兴帐下屡立奇功,被封为大将军,手下已有汤和跟徐达两员虎将。
1353年,陈德也打算投靠义军,加入抗元的队伍中,他观察各路义军,发现只有朱元璋做事最公道,人也比较豪爽。
于是,陈德毫不犹豫地加入朱元璋队伍中,因其晓勇,逐渐成为朱元璋队伍中的骨干。后来,朱元璋发现郭子兴这人心胸狭窄,便拉着这些骨干出去单干,其中就包含了陈德。
后来,郭子兴在对抗元军的战场上战死,临死前留下遗嘱:将帅位传给朱元璋。此后,朱元璋势力不断壮大,已有与割据一方的陈友谅、张士诚一决高下的实力。
陈友谅野心勃勃,他打算跟张士诚联合起来灭掉朱元璋,但是张士诚是个保守派,喜欢享乐,安于现状。虽然三方还未开战,但这三人都各怀鬼胎,战争一触即发。
起初,朱元璋打算攻打张士诚这个软柿子,但经过刘伯温分析:陈友谅是个好战分子,你不去打他,他就来打你,就算跟陈友谅打起来,张士诚也不会来攻打我们。
综合利弊,朱元璋决定先攻打陈友谅这个劲敌,然后再打张士诚,最后消灭元军。
为了不被元军攻打,朱元璋采用了谋士朱升的妙计“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此一来,就算跟陈友谅打起来,也不会有其他人中途偷袭。
虽然在那时,朱元璋也算的割据一方的霸主,但只有20万士兵,而陈友谅有60万大军,实力悬殊太大,朱元璋只能智取,不能跟陈友谅蛮干。
1363年,朱元璋跟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此战关系着两人的命运,因此双方都派出实力勇猛的武将和士兵,战争一触即发。
虽然,朱元璋一点都不怕陈友谅,但两军兵力相差太大,朱元璋一开始便处于下风,之后朱元璋的战船被搁浅了,陈友谅大喜,派出虎将张定边去除掉朱元璋。
而朱元璋还未发觉危险将至,张定边已悄悄逼近朱元璋的船只,于是,他命人朝朱元璋所在的船只放箭。只要朱元璋一死,对方必定军心涣散,群龙无首。
然而就在张定边幻想着朱元璋被杀的场景时,陈德跑出来挡在朱元璋面前,为他活生生挡了9箭,而陈德因此身份重伤,同时也为朱元璋争取了救援时间。
看着受伤的陈德,朱元璋心痛不已:“今日你救命之恩,来日,我朱元璋定不会忘!”
眼看张定边火力越来越猛,朱元璋为了保住手下,便主动与张定边谈合。可是张定边那肯,一定要除掉朱元璋去领赏。于是对他们说:“只要朱元璋跳河,我就放过这些人。”
而在此时,一个叫韩成的将军换上朱元璋的衣服,他怒骂张定边,而张定边那边的人直接一箭将他射入河中。
看见韩成掉入河中,张定边以为朱元璋已经死了,便放缓了攻势。此时,常遇春趁此机会,悄悄划一艘小船救走了朱元璋。
此次朱元璋算是死里逃生,而陈友谅也在此战中被乱箭射杀。
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算是除掉了陈友谅这个劲敌。后来,朱元璋便对这些功臣们封赏,而陈德被封为临江候,世袭罔替,后代子孙都可以继承他的爵位。
有了朱元璋的封赏,陈德打起仗来,更加卖命。之后他征讨张士诚,北伐元军,为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
令人遗憾的是,他后来旧伤复发,在回乡后不久便去世了。
朱元璋念陈德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特追封他为“杞国公”。陈德死后,陈德儿子陈镛世袭了他的爵位。可是陈镛实力不如父亲,在31岁时便战死沙场。
对此,朱元璋十分惋惜,让陈镛7岁的儿子陈子善世袭临江候爵位。而朱元璋念陈家有功,便处处照顾小孩。
可是,后来胡惟庸因涉嫌谋反,被朱元璋问罪,牵连高达几万人。而陈家的家奴告发陈镛曾参与谋反,而陈镛已去世好几年,朱元璋只能将陈府抄家,削除陈家爵位,并未追究陈家人的责任。
而此时的陈子善年幼,不知道父亲的过错,只知道祖父和父亲的功绩,便开始责备朱元璋,而朱元璋也不恼怒,他念在陈家旧情上,并未跟小孩子计较。
其实,陈子善没有被朱元璋处死,一是因为他年幼,对大明江山构不成威胁,而是陈家爷孙二人都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而朱元璋不能恩将仇报。
大家都说朱元璋残忍,但他所杀的功臣只不是为了朱允炆以后能坐稳皇位,其实再冷血的帝王也有柔情的一面,而朱元璋对待陈家也算是礼遇相待了。
对此,你们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