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年某月某日,余秋雨给某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当文化评委,主持人的题目是:请选择下列哪组诗词名句符合对仗的特点,并说出作者的名字及朝代。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C.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资料图】
选手答出了“B,唐朝”,没有答出“韩愈”。余秋雨点评:中国古代有一种贬官文化,被贬的官员在路上的时间很长,加之路又很不好走,因此他们在半路上难免要写诗言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是历代贬官文化产生的最好的两句诗。韩愈早上给皇帝上奏折,主张尊儒排佛,但唐代的皇帝对儒、佛都能接受,韩愈因此得咎,当晚就被贬往8000里外的潮州去了。
韩愈的家在秦岭以北,他的马也走不动了。白云,高山,大雪,骏马,这是一幅多么孤独的情景!心情虽然很坏,诗情却是美的。但事实证明,韩愈把被贬的感受夸张了,事情其实没那么严重,他后来在潮州过得也不错。艺术家们因为太敏感了,所以他们、也包括我们,在悲伤的时候,一定要写写诗、唱唱歌、画幅画。
“贬官文化”一词,最早见于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洞庭一角》一文,其中写道: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韩愈父亲韩仲卿当过县令,还被李白写诗表扬过。韩愈三岁时,韩仲卿夫妇相继驾鹤西去,韩愈跟着大哥韩会生活。12岁时,韩会一病不起,郁然而终,嫂子郑氏带着韩愈艰难生活。家道衰落,韩愈小小年纪便明白,唯有勤奋读书,方能再振门楣。他“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不用寡嫂催促,每天勤学苦读。
自古英才多磨砺,韩愈17岁参加科考,连续三年不中,蹉跎潦倒,其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直到25岁方才金榜题名。他心情大好,作诗自喜: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但是韩愈高兴得太早了。大唐考试,先要礼部试,后要吏部试。考中进士只是过了礼部试,吏部还得考。韩愈又考了三年,还是未中。他心情郁闷,作诗自况: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34岁,韩愈终于考上了,却由于性格原因,在职场上处处碰壁,日子过得凄惨孤寂,终于在五十岁惹出大乱子。给唐宪宗上书,反对迎佛骨,唐宪宗览表大怒,将他贬为潮州刺史。
时值严冬,大雪弥漫,韩愈骑着瘦马,偕同家人艰难跋涉在前往潮州的贬途中,路过蓝关驿站,侄儿韩湘早已在此等候,韩愈作诗相别: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在潮阳仅仅呆了一年多,唐宪宗便把他调了回来。诚如余秋雨所言,他的遭遇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夸张。
余秋雨先生说,现在人对唐诗有两个误解,一是以为唐代人人都在写诗,二是以为人人都写得很好。这就把平庸混同于天赋,把记忆混同于创新,把流行混同于佳作,把惯性混同于诗性。
所谓诗性,其实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创造性,优秀的诗人,并不愿意背诵别人的诗,即使背诵,也是为了让自己写的跟别人不一样。优秀的诗人都在读山水,读人心,读天地,读自己。 其实唐诗具体写了多少不知道,清代人整理出49000多首,大多数都是平庸之作,不堪卒读,于是有心人精选出三百多首,便是大家熟知的“唐诗三百首”。
余秋雨先生说,即使这三百首,也有拙劣之作,他从中再次筛选了一遍,整理出五十首。 余秋雨先生说,唐代人有一种“整体诗性”,这种诗性代表了大唐文化的精髓。
这五十首唐诗,就收在他的新作《中国文化课》里。
余秋雨被誉为当代文化大师,他不仅散文写得好,“蹈大方,出新裁(贾平凹语)”,别出机杼,自成一格,直追唐宋八大家,而且文学鉴赏力非常高。出于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出于对广大读者迫切需要了解中华文化的关爱,余秋雨把自己的博士生教材整理出版,取名《中国文化课》。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不是照本宣科的冷冰冰的将中国文化复述了一遍,而是加入了余秋雨几十年潜心研读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感悟,还有自己一生跌宕传奇的人生经历,让自己和古人形成互相映照的共鸣和辉映。千年文化,娓娓道来,温情脉脉,和暖如春,普照人心。
余秋雨说,买了我的书的好处,便是让你的人生不留遗憾。即使把它放在书架里长久不理,也会安静地在那里等着你。
喜欢的朋友赶紧买一套看看吧,点击下方链接即可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