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96年,35岁的韩信被吕后处死,并灭三族。当天,韩信怕有诈,称病拒绝入宫。萧何哄骗韩信,说:“陈豨已经被捉住处死,列侯群臣都要进宫庆贺,你就算病了,也要打起精神去!”
韩信觉得萧何不会骗他,就答应进宫,没想到一进长乐宫钟室,就是进了虎穴,被吕后早埋伏好的武士,一把用布袋套住,用竹矛活活捅死。
(相关资料图)
一代战神韩信,就这样死在了妇人吕后的手上。
而吕后之所以能顺利除掉韩信,则是因为有萧何的计谋。萧何深得韩信信任,为什么又要出卖他呢?
要解开这个疑惑,我们先从韩信的发家史说起。
萧何力荐韩信,刘邦拜为大将军
韩信的出身一点儿都不好。
他是淮阴人,家境贫寒,穿粗布衣服。还曾经犯过事儿,因此吃不上皇粮,也无法自己做小买卖。
为了生存,韩信只能到处蹭吃蹭喝,看人脸色。
一天,他实在没地方蹭吃了,去河边钓鱼时,遇到一位妇人在漂洗,妇人见他可怜模样,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这一分,就是好几十天。
直到妇人活干完了,对韩信说:“孩子,明天我就不来了,不能给你带饭了。”
韩信感激涕零:“大娘,有朝一日我一定重重报答你!”
大娘听着笑了,说:“我是图你的报答吗?你啊,男子汉大丈夫,不要再这样了,要干出点样子来。”
韩信连连答应,可没多久,他就碰上一群混混,为了生存,韩信居然从他们胯下钻过去。
但韩信绝非池中物,他只是缺了一个机遇。
很快,到了公元前209年,项梁起义,23岁的韩信投奔楚军。
不过,此时,韩信只是一个无名小兵,不受待见。
等到项羽接班时,韩信被提拔为郎中,这个职位相当于侍从官,除了守卫,还可以给项羽参谋,提点作战建议。
只可惜,项羽不识人才,没有采纳韩信的建议。项羽分封天下后,韩信就离开,另谋出路。
这一次,他投奔了刘邦的汉军,起初,他仍旧是个小兵,不料,还没混出头,就犯了罪,要被处死。
行刑那天,共13人被处死,轮到韩信时,他吼道:“汉王不是想得天下吗?就不能斩我这个壮士!”
《史记·淮阴侯列传》: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
这句话被监斩官夏侯婴听到了,夏侯婴觉得此人不简单,再仔细一看,相貌威武,就把韩信松绑了。
随后,夏侯婴与韩信深度交谈,夏侯婴立刻被韩信的谈吐韬略征服,马上报告刘邦,要给韩信升官。
夏侯婴刘邦的司机,也是刘邦亲信中的亲信,当年还在老家沛县时,夏侯婴宁愿自己关大牢,也不出卖刘邦。
因此刘邦十分器重夏侯婴,对于夏侯婴推举的人才,刘邦也给面子,他提拔韩信为治粟都尉,这个岗位掌管军粮,是个肥差。
可韩信哪能满意呢?不过,他还不急,通过夏侯婴,韩信终于结识了一生的知己,萧何。
萧何与韩信一交谈,也是彻底被韩信的谈吐所折服。
《史记·淮阴侯列传》: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韩信以为萧何一定会向刘邦再次推举他,可惜,等了半把月,都没等到好消息。韩信以为又没戏了,便一句话不说径自离开。
这把萧何急坏了,他顾不上和刘邦说明情况,独自骑马追了上去,“月下追韩信”的千古佳话就这样诞生了。
而在军营的刘邦,差点急哭了,他以为萧何抛弃他了。萧何风尘仆仆回来时,刘邦从椅子上弹起来,又气又高兴:“你去哪儿了呀?”
萧何回:“追韩信!”
刘邦不解,萧何继续,道:“像韩信这样的将领,天下无双。大王如果只在汉中称王,那用不上韩信,但如果您要一统天下,就非要用韩信不可。”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刘邦听得一愣一愣的,在他眼里,萧何是个稳重的人,一般不会把话说得那么绝,他如此看中韩信,韩信一定不是一般人啊!
于是,刘邦下令,让韩信做个将军吧!可萧何又反对:“不行!这个留不住他,得让他做大将军,全部兵马听他指挥。”
不仅如此,封韩信为大将军,不能随便,得选一个好日子,进行斋戒,在广场搭高台,举行拜将仪式。
刘邦听得又震住了,但既然萧何这么坚决,他就答应了。
等到拜将那天,众人一看原来是韩信当大将军,全军都很惊讶。
如此恢宏的场面,韩信用实战功绩证明,他完全承受得起。此后,韩信为刘邦创造了“八大功绩”:
一,为刘邦制定出击三秦、战胜项羽的方略;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占”三秦“地;三,两路包抄项羽,让关中成为刘邦稳固的后方;四,俘虏魏王豹,灭魏国;五,生擒赵王歇,占领赵地;六,不费一兵一卒使燕王降服;七,擒杀楚国大将龙且,挫败楚军主力;八,垓下决战,指挥30万大军大败项羽。
韩信用这八大军功,证明了萧何没看错人,刘邦没用错人。
然而,一个大将军,功高震主就容易遭来君主的猜忌。
萧何设计,韩信被吕后斩于长乐钟室
韩信独当一面,兵强马壮,刘邦看在眼里很欣慰,但也很忌惮,于是,每次韩信大胜,刘邦就会抽走韩信的精兵。
刘邦的用意,明白人都看出来了。于是,就有谋士武涉和蒯通,劝说韩信自立为王。
然而韩信却很犹豫,他认为汉王对他很宽厚,有车与他一起坐,有衣与他一起穿,有饭与他一起吃。所以,他自然要替汉王卖命,怎么能为了私利,背弃汉王呢?
韩信的话应该是真心的,只可惜,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
前201年,有人打小报告:韩信要谋反。
刘邦找来陈平商量,陈平擅长出“奇计”,用了一招“伪游云梦”,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战神韩信。
刘邦假装要举办诸侯大会,所有诸侯王都要聚在陈县。韩信有点进退两难,他猜到刘邦对他有动作。
此时,有个心腹给韩信献计:“大王,朝廷一直在抓捕钟离眛,如果你带着他的首级去,刘邦一定很满意。”
韩信就信了,带着钟离眛的首级去了陈县,可刚到陈县,韩信就被一群武士抓上了囚车。
韩信措手不及,苦笑道:“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刘邦反驳:“抓你是因为有人告你谋反!”
其实刘邦也嘴软,毕竟没有实质证据,所以他没有处死韩信,只是把他从楚王,降级为淮阴侯,并不准他回楚国,只能在刘邦眼皮子底下待着。
被刘邦摆了一道的韩信,内心郁闷,常常借口生病不上朝。这样的郁闷日子,过了4年,直到陈豨谋反。
原本,已经60岁的刘邦,想让韩信跟着一块去平定叛乱,可韩信称病不从。
原来,陈豨谋反前,曾和韩信有过一次密谈,韩信和他约定,有朝一日,如果陈豨谋反了,他会在朝中配合,里应外合。
这一天到了,韩信就与家臣策划,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罪徒,发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刘盈。
不过,韩信还在部署,就被一个门客的弟弟告发了。吕后接到消息,直接找到萧何出计谋。
萧何利用韩信的信任,哄骗他进宫,结果,韩信就中计了。
韩信的悲剧,不只是因为萧何
韩信一生的辉煌,源于当初萧何的坚持,韩信的悲惨结局,也与萧何有莫大的关系。然而,即使没有萧何,韩信也很难善终。
主要有以下2个原因:
其一,韩信太年轻,而刘邦已经老了
韩信死时35岁,此时刘邦60岁,其他一些功臣也差不多都五六十岁了。
韩信35岁,年富力强,一时半会看不出来有问题,如果刘邦驾崩了,其他功臣也去世了,那么到时,天下姓刘还是姓韩,真的不好说。
所以,刘邦肯定也想到了这点,自然会在自己驾崩前,除掉韩信。
其二,韩信的思想还停留在分封制的时代
韩信的政治思维依旧停留在过去,即使郡县制已经是主流了,韩信依旧认为分封才是正确的。
他没有把自己当刘邦的臣子,而是觉得俩人平起平坐。因此,在天下还没有统一时,韩信就会打一些小算盘。
比如,公元前202年秋,刘邦和项羽大决战,写信给韩信派兵支援,可韩信却按兵不动。
韩信要求封王,这把战败的刘邦气坏了,最后,谋臣张良出主意,让刘邦赶紧给韩信封王,以大局为重。
虽然韩信的要求被满足,但刘邦心里的疙瘩也落下了。
如果韩信把自己当臣子,那么在这种关键时刻,应该毫不犹豫出兵,而不是与刘邦讨价还价。
就是因为韩信的认知没跟上当时的潮流,所以韩信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最后: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是韩信之死的其中一个原因,没有萧何,韩信也很难善终。
不止韩信被刘邦猜忌、怀疑,就算是为刘邦付出一切的萧何,也难逃刘邦的怀疑。
在刘邦得知萧何用计,帮助吕后处死韩信后,就派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并加封5000户,并给他配备一支500名士兵的卫队。
表面看,刘邦在宠幸萧何,实质上他担心萧何也要谋反。
萧何与韩信,一个能文,一个能武,他们帮助刘邦一统天下,但在那个时代,与其说,他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如说他们只是给天子刘邦做嫁衣。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夜深人物,历史睡了,时间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