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之悯其实是有着怜悯的意思在其中的,整个古诗的含义就是怜悯农民的辛苦。这首唐诗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并且作为了自己未来人生之中的一个重要规划。很多人都以这首诗之中描绘的景象作为自己未来要拯救的对象,但这首诗的作者所作所为却是有着一些极大的反差。
贪官为何写出清廉诗
(资料图片)
悯农的作者叫做李绅,是唐朝中晚期的一个读书人,他写下这首诗的时候正是自己年轻时候,这个时候的李绅在科举考试上面还没有出人头地,也只是一个白身,他的家庭还不算是很富裕,只能说勉强支持他参加科举考试,支持他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改变整个家庭的命运。
那个时候的李绅身上怀揣着这样的理想一直都是努力的读书,这种情况和中国许多学生是一样的,只不过李绅这个人身上背负着更远大的理想,他想通过科举考试上面的成功去做官,做官之后就算是变成了士族之中的一部分,要从他个人开始,改变这个家族的命运,将这个家族变成士族之中的一部分。
这首古诗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史书之中对于这个场景其实是没有进行描写的,但到之后我们看到的时候其实是已经经过很多改变了的。不管当初他写下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李绅这个人最后变成了一副什么样子,但最初写诗的时候他肯定心中对于农民是有着无限的怜悯之心在里面的。
后面的唐代史料之中说李绅这个人在科举考试上是比较成功的,而且李绅成为了一个高官,他做高官之后有一个特别的嗜好就是喜欢吃鸡舌头,鸡舌头是唐代一道相当名贵的菜,很多人就说李绅每一次吃鸡舌头都要杀死很多只鸡,由此判断李绅这个人就是一个大贪官,那这样的说法到底对不对呢?
清官和贪官的辩证思考
鸡舌头的确很难的,普通老百姓在唐朝中晚期的时候能够吃得上饱饭都是一件过年才有的事情了,从李绅个人和唐朝的普通百姓对比的话,那李绅的所作所为就真的是奢侈豪华无比了,可考虑事情就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吗?读书考试之中的一个最大目的难道不就是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吗?
很多人对于李绅还有许多古人的要求其实已经过高了,简直就是到了苛刻无比的程度。读书参加考试然后成功出人头地,固然是要报效国家,为国家和天下百姓尽力做事情,但改善自己的生活,使得自己和家族过上好日子难道就不行吗?
其实在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这个方面上面来说,二者之间是不冲突的,问题是有些人总是习惯了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总是要求做官的人就必须清廉如水,然后做事的能力还必须要强悍无比,最后这些清官没有给家庭和家族带来一点好处,老婆孩子过得生活简直不像样子,死后都没有下葬的钱财,这样的人或许就会被大家认为是一个清官。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事实上这种类型的清官在中国历史之中不是没有,只是太稀有了。根据历史之中的记载,这种类型的清官不超过一双手的记载。大部分的官员虽然不够清廉,。但他们能够实实在在的做事情,能够让自己富裕起来的时候,也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这其实就已经足够了。问题是李绅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从鸡舌头来看贪污与否
鸡舌头是一种很细小的东西,如果过年在农村之中杀鸡的朋友们可能会见到过这种东西。平时城市之中的朋友们饭菜都不是自己亲手做的,当然对于鸡舌头也就不是很清楚了。做一碗鸡舌头组成的菜肴差不多也的确是需要杀死三十只到五十只鸡的样子,但问题是这样就可以证明李绅是一个贪官吗?
答案是不能的,这些年的历史社会之中对于谣言仔细思考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大部分的人都是跟风炒作,只有觉得有热度那就会想尽各种办法去追随。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我们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李绅是在县城和长安之中往来做官,鸡舌头原料的获取并不是很单一。
从几个角度来说问题的话,鸡舌头需要杀死几十只鸡来获取,但难道杀死鸡取出舌头之后,这些鸡身上其他部分的肉难道就都不要了吗?如果史书之中明确的记载李绅将这些鸡都丢弃的话,那的确可以站在这个道义的角度上去批评李绅是一个挥霍无度的人,问题上就是史书之中没有说明这一点。
这一点就算是我们后人也无从知晓。鸡舌头原料的获取方式也不知道,大家并不知道鸡舌头这道菜到底是李绅家庭厨师去市场之中屠宰市场专门购买的,还是说杀死鸡丢弃之后收集的,正是因为大家什么都不知道,但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兴起了一场风雨,这样的做法就是落入了有心人的全套之中。
结语
《悯农》这首诗是千古名篇,从唐朝到现在一千多年了,其中的精神含义和对于农民的同情怜悯依旧没有过时,反而可以时刻教育现在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我们,所以才会入选到教材之中。事实上李绅在唐代朝廷之中固然不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官,但也没有大家想象之中那样不堪。
学习这篇古诗学习的是古诗之中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的。体现了中国人不忘本的内涵。而至于写下这首诗背后的主人到底做了一些什么事情就真的那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