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这一部先秦典籍,揭开了自然的规则,讲透了人生和宇宙的奥秘

2022-11-12 06:41:04
A+ A-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一生下来就需要呼吸,鱼儿一生下来就会在水中游泳,日月星辰无时无刻不在靠着自己的规律运行着,好像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这一切,仿佛我们无时无刻不遵循着这一自然的规律,被规则束缚着。这一规则像似伴随着宇宙的形成发展,即便无数岁月过去,依然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而我们也无法干涉,无法跳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那么试问,谁又能知道这些自然的规则是怎么来的?它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奇人异士探寻者宇宙的奥妙,明悟自然的哲理,也有过不少的著作和思想理论。就比如这一位战国时期的隐士,穷尽毕生精力书写了一部自己对于这个宇宙的种种感悟的一本书《鹖冠子》。虽然这本书籍现代人看过的少之又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因为常用白话文的现代世界,对于古籍认为是非常的晦涩难懂,内容繁琐。这本书也不例外,甚至内容有些深奥,需要很大的耐心,那么如果耐心看完这本书,会让你对于人生和整个宇宙的认知焕然一新,产生一中不一样的看法。

先秦人的世界观

那么提到《鹖冠子》一书,还要从一个故事说起。在战国时期,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在江面上一个小船缓缓划过,其中船头上站着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男子看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不禁感慨道:鱼生于水中,却终生离不开水,实在是可悲而又可叹!

不料,一旁的船夫听到后却也感慨一句:同为天地间的一粒微尘,人又有什么资格去可怜鱼呢?

鱼生于水,是自然的规则,鱼只能生存于水,这也是自然的规则,而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鱼,才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慨,然而若以更高一层的角度看待人,那人岂不是也是被困于这一方天地,而不能像鱼一样潜游于江海的深处,也不能像鸟儿一样翱翔于天空,去了解不一样的世界,感受不一样的快乐。

因而站在客观的位置来看,不论是人还是飞禽走兽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生存在天地之间,这也是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生存空,也遵循这生存空间所带来的规则的束缚。

即便渔夫的一番高谈阔论,衣着华丽的的男子却不以为然:"你刚才说的都是自然规则,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已经讲的很透彻了“。于是提出《道德经》中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来表达天地自然对待人与万物的态度。

然而船夫却是井井有条地回答说:想要知道怎样面对自然的规则,首先就得了解规则的本质,而规则的本质就是,宇宙万物生成发展的轨迹”。

例如,日月星辰周而复始,它们的轨迹是什么?是宇宙规则的具象化体现。万物生灵在天地间生存繁衍的痕迹,就是天地规则的形象化体现。

想要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个宇宙的规则,就必须要找到这个宇宙万物的起始,认清世界本源的真相,才能更正确的来对待世界万物,更清楚的看清世界本质。

当讲到世界起始本源的时候,船夫随即提到了“泰鸿”这一概念,而华丽衣着的男子却是一脸的疑惑,因为这是一个他从未听说过的概念。

泰鸿——元气之始也

泰者,太初也。

鸿者,鸿蒙也。

船夫所讲的“泰鸿”其实是在叙述一种天地之始的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正是老子在思想中大道之初的原始形态,是万物生之前的源头,是道的本体。

而中年男子并不以为然,认为船夫的言论和道家的思想并无出入,无非要表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再生万物”的思想,可谁又能表达清楚万物是如何从虚无过渡来的呢?

此时,只见船夫侃侃而笑到:你这次总算是问到点子上了。

宇宙之初,有一而有气,有气而有意,有意而有图,有图而有名,有名而有形,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约。

也就是就是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一”也代表了鸿蒙之初的源头,起始。也是科学理论中宇宙爆炸之处的时空奇点,而气就是爆炸之后产生的能量,不同的能量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日月星辰以及各种物质,根据不同的属性又分为五行亦或者万物。也就形成了目之所及的世界。

船夫讲述的同时,华丽衣着的男子却好像是抓住了某种至关重要的漏洞,连忙出言反驳道:世间万物那么复杂,即便洞悉规律知晓发展过程,那么又岂是人力所能干扰的?

怎料船夫微微一笑:你只看到了万物复杂的表面,却不知晓这个自然的内在本质。万物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把“气”合在一起成为时机,把约定合在一起成为期望,把期望合在一起成为功业,把功业合在一起成为得失,把得失合在一起成为吉凶,把万物合在一起叫作“胜败”。它们都是从“气”发端,在“道”里通达,在行事上约定,在时机上纠正,在名号上分离,最终成为“法”的。

既然能够追溯到宇宙的源头,那么自然能够站在源头去追寻发展的脉络,总结和梳理自然的规则,整个宇宙如同一幅画卷,举目看到的天不过是笼罩在空中的气体,而真正的天空,是浩瀚无垠的宇宙,是虚空,是这幅画的背景。

而大地上的各种生灵,就像是画中的点缀,图形,而它的作用就是承载各种颜色,使万事万物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本色,表现出一个色彩缤纷的天地,来加以润色。根据画中的事物痕迹,去推演各式各样的规律又有什么难的呢?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正是因为依靠这种方法,推演出了万物的法者,以至于这个世间对他们毫无秘密可言。

船夫不断阐述出来的道理,让华丽衣着的男子认为很有道理,但是要强的他依旧不服,于是开始问道:

“圣人效法与天地,后世学之,倡导人们顺从天地自然。可如今观这天下,诸雄争霸,连天纷争,百姓流离失所究竟是应该依靠天道,还是依靠地道来治理呢?”

听到此话船夫不禁摇头叹气,自然而然地从自然规律的层面转移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面上。

船夫看着眼前的中年男子,以一种非常深沉的口吻说道:

天者,万物所以得立也。

地者,万物所以得安也。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对于同一句话,可能每个人理解的都不同,其实历史上的圣人虽然利用自己感悟的宇宙法则来施行自己的治世之道,但并非完全拿来即用,只是取法于天地,融会于心,以完善自己的治世之道。

华丽衣着的男子听得懵懵懂懂,虽然没有完全理解,但又觉得深不可测,竟一时沉默起来。

船夫似乎看到他的窘状,进而继续说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每种事物都有自己的道,万物各有各的本质,拥有各自的运行法则,各行其道才会安定,反之就容易发生混乱。

不多时,男子似有所悟,态度由傲慢转为谦逊,接着问道那人道的底层规律又是什么呢?

船夫随口“顺则昌,逆则废”六个字缓缓说出口,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很深的哲理。

华丽衣着的男子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被船夫阻止道:此处所说的顺与逆,并非是指顺应君王的心思则昌,叛逆君王则亡。这是苛政的行径,终归还是属于人意的范畴。

而我指的顺是指这个世界上的客观规律,历史上的圣人,在决定一件事物未来走向的时候,总是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看它在人类社会当中,能够发挥什么样的影响力。再一个就是探究这件事物的本质,判断它的基本属性。最后还要考察这件事物的发展,是否符与自然界的规则相吻合。

有了这些考虑,处理事情的时候就更加清晰明了,便可以遵循之前说的顺与逆来决定了,顺应客观规律的事物就让它发展,违逆客观规律的事物就让它废止。若是君王照此行持,那么便可国泰民安,在他统治下的社会也会更加长治久安。

此番话后,船夫拿起船桨继续悠悠然滑动着小船不再言语,而华丽衣着的男子也站在船头陷入了思虑之中。

霎时,一位头戴羽冠的老人,缓缓从床榻上坐起身来,进而伸了个懒腰打一个哈欠,口中还一边楠楠地说道:好一场奇妙的梦境,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老人随后拿起笔墨纸砚,开始唰唰唰的写起了一篇又一篇玄之又玄的古文,定睛一看,这不都是刚才渔夫和男子的言论吗?而这一篇篇古文正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鹖冠子》一书。

总结

作为一个穷其一生寻找宇宙真理的老人,不论是梦中划船的船夫,亦或是衣着华丽的男子或许都是鹖冠子内心的延伸,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因为他对世界观的探索,梦中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总结,而船夫能够说出如此高深的至言妙理,完全都是他平时悟道积累的成果的一种形象体验,而梦或许是一种契机,亦或是他顿悟的表现。是他用理性与智慧作为舟楫,将自己的内心引渡到了真理的彼岸。

在故事中,也能看到古人对于天、地、人的探索,对于真理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就像如今社会的我们,学习各种知识、道理以及科学等,不都是为了能够运用在人生中,改变生活,甚至用来服务和发展社会的进程。对此,大家怎么认为呢?

责任编辑:bH_06315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