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540字,阅读时间约为4分钟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有许多具有鲜明特点的清朝政体,亲族回避即是其中一种。
(相关资料图)
这是一种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官员的回避制度,亲族回避,指的是在当官的时候,如果在同省的时候,遇到了比自己家族更高的人,那就必须按照回避的原则来调整自己的职务。
在清代,这种回避现象较为普遍,除了“亲族回避”之外,还出现了“近邻回避”、“师生回避”、“科举文场回避”和“审案回避”。
这其中有很大的政治原因,这些问题看似不一样,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就是一个人的利益,一个家族的利益,一个国家的利益。
就是所谓的“避让”,实际上就是一种利大我的平衡,最终的结果,就是牺牲自己,换取更大的利益。
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对个体的一种牺牲,但是,在避难时,国家也会给回避者一些补偿。
所谓的回避制度,就是为了维护和保护皇权,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而产生的。
在清代的历史中,回避是非常普遍的,下面就以裘增寿的“亲族回避”为例,简要地介绍了清代的回避制度和实施方法,并试图从根本上解释清王朝对其意义。
一、裘增寿先生的个人经历
裘增寿,江西人,早在清朝乾隆时期就开始做官,17岁的时候,他就是个秀才,进入了朝堂。
裘增寿在任职的时候,凭借着出色的实力,被朝廷提拔,甚至连升了好几级,裘增寿的事业比一般人要好得多。
但由于清代“亲族回避”,裘增寿的政治生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冲击,未能实现其应有的地位。
另外,裘增寿的退职都是在嘉庆年间进行的,这与裘增寿的舅舅裘行简有关。
裘增寿的家族,可以说是世家子弟,他的舅舅裘行简不但是当朝的官员,他的爷爷裘曰修,也是朝廷命官,曾经担任过兵部尚书。
因此,裘增寿入朝当官,遭遇“亲族回避”,绝非巧合,更别说他的舅舅裘行简,如今已是直隶总督。
从裘增寿的生平来看,他的生平很清楚,很有条理,有这样的记录:“乾隆四十二年,辛丑进士,命四库典籍,以四库典籍。”从此,裘增寿正式踏上了工作之路。
“乾隆六十年五月,委暑泉州府厦门海防同僚,裘增寿在官场上的表现一直都很好,可见裘增寿在朝廷中的地位很高,因为他在关键时刻被任命。
然而,在嘉庆年间,裘增寿的政治生涯却有了一定的转变,他的两次任期都因“亲族回避”而有所变动。
裘增寿虽然依旧受到朝廷的重视,但是他的仕途已经发生了变化,这将会导致他的仕途出现断层,这对裘增寿的影响很大。
史书记载:“嘉庆十年十二月十二日,奉命调往河南南阳府,四月,由于直隶正定府的疏忽,被贬为三品,奉命加恩改降日级。”
“嘉庆十二年三月,因正定直隶总督王丽南等人伪造印章,被贬为四品,奉命将其撤职。”
这两次的降级,从内容上来看,都和他的舅舅裘行简脱不了干系,也就是说,这两次的降级,都是因为“亲族回避”。
二、由于亲族的回避,裘增寿的两任变动
以上所说,裘增寿之前的仕途一直都很顺利,并且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然而,裘增寿在嘉庆时期连续被贬,这其中的缘由不难看出与其舅舅裘行简有关。
第一次是在公元1805年的嘉庆十年,裘增寿本来是漳州的知府,不过他的舅舅恰好是福建的新总督。
这就导致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同门的亲人不可能在同一个地方担任要职,所以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要少一些。
但据史料记载,裘行简在福建待了二十七个月,即为官满,裘增寿则被贬为漳州府知府。
第二次,是在嘉庆十二年,裘增寿的舅舅裘行简担任督抚,因此,根据规定,“外臣有刑名、钱谷、考核、纠参者,不论远近,皆可回避,其应行回避另补之员于总督所辖之邻省酌量调换。”
所以裘增寿再一次因“亲族回避”而改变了自己的仕途,虽然这两次的回避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影响,但裘增寿的影响力却是不容小视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让裘增寿在官场上失去了一席之地。
但裘增寿在避难的这段时间里,也被调走了好几次,大部分都是“冲繁疲难”,这说明裘增寿确实有能力,朝廷也急需这样的人才。
但由于“亲族回避”的原因,裘增寿只能被贬官,被调走。
不过幸运的是,裘增寿只躲开了两次,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但这一次的闪避,却是无法消除的。
“亲族回避”对官阶低的人是不公正的,因此,清朝政府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补偿这种做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就拿裘增寿来说,他虽然被贬了两次,却因为“亲族回避”的原因,得到了不少的好处。
例如乾隆七年,“总督有两省、三省之权,其管辖两省,管辖各省之官员,如有必要回避,则各省可酌情调整。”
所以裘增寿的第一次退职,一般都是“俟浙江省有合适的县令空缺,或者直接调走。”
但那时候,朝廷已经将裘增寿提升到了直隶正定府。
由此可见,朝廷对裘增寿的宠爱,让裘增寿对朝廷充满了感激。伏念臣一脉,祖父、兄弟、叔侄,都有国恩。”
裘增寿第二次回避时也是如此,按照惯例,裘增寿应该是“应该不参加,是不是应该去参加抽签,或者是和邻省的官员交换?”
但实际上,他是奉命在河南南阳县令的。
从这两次的避讳中可以看出,“亲族回避”是一种必须的制度,不过,朝廷也很重视人才,所以裘增寿被任命了两次。
这既是裘增寿个人才干的突出表现,也是朝廷礼贤下士的一面。
三、清代亲属回避制度的含义
“亲族回避”有两种效果,一种是臣子,一种是朝廷,这对大臣们来说,绝对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在仕途上的前途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比如裘增寿,他本来可以在裘增寿的任期内,顺利地完成“八年知府”的任务,但由于他的家族成员拒绝了他的要求,所以这一次的任务并没有成功。
这是最大的负面影响,也会影响到文武百官的仕途。
如果遇到亲族退缩,那么他很有可能会被降级,甚至被调走,这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负面的影响。
但从朝廷的观点来看,亲族的退让反而是一件好事,既可以确保政局的安定,又可以更好的管理和治理地方的体制与发展,又可以维护国家的一统。
毕竟,清朝的政体是“家天下”,因此,“家天下”是一种挑战。
所以朝廷必须在个人、宗族、民族三方面权衡,最终达成平衡的方法就是避免。
因此,回避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合乎逻辑和优势的制度,尽管它在实施的时候并没有实现对个体利益的保护。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家族与民族的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障,尽管这种最大的利益是以个人的利益为代价的。
所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会有很多的好处,比如,为了自己,可以在其他方面,尽可能的做出一些补偿。
参考资料:《论清代人事回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