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以前,王翰《凉州词》里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使得夜光杯名扬天下。神奇的夜光杯似乎已经成为了唐诗中饮酒作乐的标配。但我们不止能从诗句里想象夜光杯的样子,也可以真正见到。实际上夜光杯确有其事,还在2006年进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没错,艺定美好APP小编说的就是酒泉的夜光杯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月下对饮,把酒倒入杯子里,杯子发出莹莹光辉,由此得名夜光杯。
夜光杯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西汉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中的《凤麟洲》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由此可见,在周穆王时,夜光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这就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酒泉就出产夜光杯,而且是稀世之宝。
另外,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中还记载说西周(约公元前1066年——前771年)国王姬满应西王母之邀赴瑶池盛会。席间,西王母馈赠一只碧光粼粼的酒杯,名曰“夜光常满怀”。姬满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此夜光杯名扬千古。
夜光杯造型别致,风格皓月映射,清澈的玉液透过薄如蛋壳的杯壁熠熠发光。由此可见,在西周之时,已有夜光杯向中国政权进贡的历史了。只是那个时候是以和田玉制成夜光杯,运往长安、洛阳等地。后来因为玉杯在运输途中易损,则改为把和田玉运到酒泉,在当地加工成夜光杯再运输。后来和田玉供应不上,就改用在祁连山开采的酒泉玉来制作夜光杯。
明末清初是夜光杯生产的兴盛期,酒泉有十多家玉石作坊制作夜光杯。由于种种原因,至民国时期,酒泉仅剩三家生产作坊。新中国成立初期,玉器工人走上公私合营的道路。1958年夏天,朱德视察酒泉时,看到夜光杯后指示:“夜光杯这个传统手工艺品不能断绝,要大力发展。”同年年底成立了地方国营酒泉夜光杯厂。改革开放后,为弘扬民族文化,酒泉市市政府将酒泉夜光杯及生产工艺作为酒泉市的旅游形象产品大力宣传,使其得到了振兴和发展,产品先后荣获全国旅游商品研评18个奖项。
如今我们看到的夜光杯雕基本都来自酒泉,酒泉夜光杯雕已然成了酒泉乃至甘肃的代表文化,但是夜光杯雕其实并不好做,需要经过28道工序才能做出一只造型完好,符合标准的夜光杯。不仅消耗时间精力,对工匠的技术要求也很高。“酒泉夜光杯的原材料祁连玉是其他材料所无法替代的。”酒泉夜光杯厂办公室主任权廷玉曾经在采访中说。这种消耗型的原料让夜光杯雕更显得弥足珍贵。而且由于传统手工技艺对夜光杯品质成色的“过分”追求,加之手工操作的限制,雕琢一只夜光杯对原材料的利用率目前只能达到只有60%,剩余的原料一般只能当作“废料”弃用。每一个酒泉夜光杯雕都来之不易。
在光下的夜光杯雕让人看了真是大呼神奇,虽然夜光杯雕很美,但是也很实用,防烫,耐热的特性让酒泉的夜光杯雕不仅是个装饰品。聚会的时候拿出夜光杯喝酒是不是很有排面了。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