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虽是织席贩履之辈,但实质上也是寒门子弟,并且心气很高,一心想要匡扶汉室,于是在二十多岁的年纪,纠结了数百义勇,开启了争夺天下的路程。
(资料图)
刘备虽有鸿鹄之志,但各方面能力都不算强,唯一的优点就是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一穷二白又没有高超的智慧,于是很机智的,借了曹操的凶名以全自己的仁义,曹操屠城他就宽厚,曹操薄情他就仁义,得以招揽了大批势力和人才。
有了实力之后,刘备便开始攻城略地,但终究是根基太薄,兜兜转转将近二十年,一直都是败多胜少,也因此一直都没有一个安稳的根据地,只能到处流浪。
人到中年之后,刘备幡然醒悟,明白了自身最欠缺的是什么,于是不顾寒暑,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而诸葛亮是因为刘备的坦诚,还有结束乱世的志愿,才决定出山的。
刘备有了诸葛亮后,的确是如虎添翼,在《隆中对》的指示下,刘备也有了方向,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看一步走一步,最终错过机遇。
在诸葛亮的说法里,刘备占有荆益二州才能成帝王之业,其中又因为荆州乃四战之地,有浑水摸鱼的机会。当然,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看别人给不给“机会”。
结果很显然,别人给了机会,刘备在孙权手中“借”到了荆州,有了地盘之后,刘备下一步就是进取益州,只是益州与荆州不同,早已有了主人,其主刘璋是子继父业,地位稳固,而且益州偏安一隅,兵马粮草充足,刘备想以武力取之,可能性实在不大。
但益州有一个弱点就是刘璋,此人懦弱无能,因此益州内部看似稳固,实则危机四伏,刘璋的部下,并非人人都忠心于刘璋,更有甚者掌握实权,能对刘璋的命令阳奉阴违。
当初曹操征战天下的时候,刘璋就因为害怕曹操打到益州来,曾有过归附的心思,并付诸了行动,让张松去拜见曹操,但因为曹操看张松不顺眼,最后不了了之。
后来张松拜访刘备时,刘备对他礼贤下士,让张松十分感动,当场把益州地图献给刘备。从这就可以看出,益州内部君臣不和,而刘璋也没多少御下之能。
张松回到益州之后,觉得只靠自己一人,不足以帮刘备谋夺益州,于是伙同法正,一同前往荆州见刘备,并劝说道:“以将军的实力,以我和张松的人脉,在里应外合之下,足以一举夺下益州。到那时候将军坐拥两州之地,何谈霸业不成!”
当时刘备也许心动了,也许没有,但不管如何,刘备都不可能答应的,因为刘备是以仁义立足天下,但也被仁义所束缚,最终只能回道:“同为汉室宗亲,何至于此?”
后来庞统见刘备拒绝法正的提议,又在一旁劝说道:“张鲁进攻益州,刘璋又正好相邀出兵,正是吾辈锐意进取之际,主公为何墨守成规?”
刘备想了想,此时入川名正言顺,是个大好机会,如果错过了,以后未必再有,于是同意入川,但又吩咐庞统等人,只可徐徐图之,见机行事,不可强取益州。
刘备入川后,表面上在攻打汉中的张鲁,实质上到处收买人心,就连刘璋借给刘备的军队都收服了,但就是欠缺一个名正言顺的机会,幸运的是,不到两年时间机会就来了。
建安十七年,张松事情败露被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反目,刘备有了出手理由后,在庞统的献计下,直接吞了白水军,然后进攻涪城、绵竹,并包围雒城。后来在攻取雒城时,军师庞统中箭身亡,虽然让刘备扼腕叹息,却也让他有了夺取益州的正当理由,不用再左右为难。
刘备与刘璋反目后,用了两年时间攻占了大半个益州,并率军包围了成都,此时刘璋大势已去,但成都城坚,城内囤有大量粮草,刘备一时之间也没有办法。
不巧的是,当时李恢说降了马超,刘备得知后给了马超一支军队,并让马超囤军在成都城下,因为马超有“屠城”的凶名,城内的豪门士族人人惧怕,再也不敢坚守城池。
而刘璋只有投降一路可走,但他倒是有几分急智,为了让刘备高看了一眼,很干脆地让出了益州牧之位,所以刘备没有为难他,并给予他一世富贵。
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刘备有了智者出谋划策后,轻松坐拥两州之地,也有了霸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