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三国时期,每个政权都有自己的宰相,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宰相都是待在国都当中辅佐帝王的,可蜀国的点点特别。
在蜀国,严格意义上只有诸葛亮一位宰相,可在民间,又有所谓的“蜀汉四相”的说法。蜀汉四相一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诸葛亮、蒋琬、费祎和董允。而另一种说法则是诸葛亮、蒋琬,费祎和姜维。因为董允活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所以对于蜀汉四相,才会有两种说法。可大家看看历史,便会发现,这所谓的蜀汉四相其实都不怎么在成都,他们的驻扎地,都在汉中。
这就很奇怪了,“蜀汉四相”为何都要去“前线”?留在成都辅佐皇帝不好吗?
重要的汉中
在蜀汉政权后期,刘备集全国之力拿下了汉中。汉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
汉中有非常强大的交通能力 可以说,他是连接各个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而且他处于魏国和蜀国的边界上,对于两个国家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上,汉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汉高祖刘邦就曾经出韩中而争天下,当时他把自己最重要的谋士萧何留在汉中。让他负责周围的粮草,避免大局出现粮草不足的情况。
说起粮草,就要说到汉中的另外一个天然优势。汉中有汉中平原,土地肥沃,粮草丰美。
天然的适合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对于大军的粮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有了以上两个优势,所以汉中对于蜀汉政权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
对于蜀汉政权来说,拥有了汉中就进可攻退可守,可以在三国混乱的场景当中具有一席之地,三国的所有人都希望能够夺取汉中。曹魏曾经对汉中发起过多次攻击。
可都被蜀军凭借天时地利人和最终击退。甚至曹魏的大将张郃还在汉中被射杀,所以汉中对于曹魏来说是一块非常难啃的骨头,而对于蜀汉正确来说,汉中是非常重要的北大门具有非常强的防卫意义。
尽管汉中如此重要,可是我们依然会觉得非常奇怪,派一名将领前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派宰相去了?
蜀汉的无奈
三国是一个重视人才的时代,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三个政权当中,蜀汉不仅仅是国力相对而言最弱,而且也是人才相对来说最少的一个。
蜀汉人才中最为著名的,当然要属于诸葛亮,可是在诸葛亮之后,就没有什么太出色的人才,在诸葛亮的《出师表》当中,曾经提到过几个人,分别是费祎,董允和向宠。
他声称自己死之后,自己个人可以被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能够为蜀汉政权尽心竭力,可是其他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那么除了这几个人以外,蜀汉政权还有没有其他的人可以出现在诸葛亮的文章当中?显然是没有的,所以蜀汉人才其实颇有几分青黄不接的味道。
真正意义上足够出色的大将军也没有几个,而且从刘备时代到诸葛亮时代蜀汉政权的情况,其实是出现了一定的变化的。
在刘备时代。他的首要任务是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确保自己会成为三国当中的一员,而不会提前被其他两个国家灭了导致争霸失败,可是到了诸葛亮时代,他们的目标就改变了。
他们的目标变成了统一天下,希望能够打败另外两个政权,成为中原大地唯一的主人。
这样一来汉中的地位再次提高,派一名将军过去已经不能说明汉中所具有的重大战略意义了,所以。从诸葛亮开始,蜀汉的宰相通常都会亲自去汉中来说明自己对于汉中的重视。诸葛亮曾经举行了很多次的北伐。
这也证明从诸葛亮开始汉中地区就已经从防守的天堑变成了进攻的大后方。这一点是有非常大的差别。
由于人才的缺乏,其实蜀汉政权并不能派出多少出色的将军去承担这个责任,在刘备在世的时候还有魏延可以承担汉中的责任,可是后来魏延因为看别人不顺眼。
再加上自己心高气傲,最后选择了谋反,魏延死后,就一直没有有分量的人能去汉中了。最终宰相不得不亲自来到汉中来,以免汉中有失。
刘禅的心机
蜀汉政权的宰相来到前线,其实也不是一件特别奇怪的事情。因为从诸葛亮开始蜀汉政权的宰相就不单单有政治权利。他们同时也拥有军事权力。
尤其是诸葛亮那在蜀汉的地位,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力确实是非常大的,所以蜀汉政权的宰相来到前线也算是履行他们的职责。
可刘禅作为一国之君,对于这件事情还是非常在意,所以他把宰相给派到汉中去,也就意味着宰相不能在处理军事的同时处理政务。
刘禅用这种方式把自己的权利进行了扩大,他等于把政治权利拿到了自己手里,所以蜀汉的几位宰相不约而同地前往汉中,可能是和刘禅的一些小心机有关。
不想看到自己的宰相天天大权独揽,军权政权一手抓,所以决定先把政治权利和军事权力分离开,避免宰相权势过大,从而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后来蜀汉的宰相出征汉中基本上就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事情,而在成都辅佐刘禅的则是下一任的宰相。需要说明的是蜀汉政权和其他所有政权一样。
也是有党争的,所以蜀汉政权的宰相非常巧合地出现在了两个党派当中。即如果上一任宰相是属于这个党派的,那么下一任宰相就会非常巧合地属于另外一个派系,这也是一种平衡。
其实蜀汉政权宰相出镇汉中是一种悲哀,因为这种现象说明了蜀汉政权既没有能够独当一面的大将军,也没有气量足够的君主,这样一个政权是很难完成最后的统一大业,即便有诸葛亮这样一位盖世之才。
可是诸葛亮的寿数有限,和其他人一样,诸葛亮要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不是真的如同《三国演义》当中一样,无所不能,几乎从未打过败仗。
有一种比较行的说法是刘禅是一个比较愚笨的君主,所谓扶不起来的阿斗说的就是刘禅,可能成为一国之君又能愚笨到哪里去了。
甚至有人说他那个乐不思蜀的典故仅仅是为了避免杀身之祸而已,所以刘禅可能并不像传统意义上所说的那么愚蠢不堪,对于帝王心术,他应该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蜀汉四相出镇汉中可能就是他帝王心术的一部分,他把宰相派得远远的。宰相就不能老是为自己提建议了。
自己就可以清静一点,作为一国之君,刘禅很讨厌有人经常在自己耳边提刘备。这也是对大臣权力的变相削弱。
中国古代的君主大致都是如此,他们不愿意看到大臣有太多的权利,尤其是刚刚经历过东汉末年乱局的三国时代,君主对于大臣自然都是有所防范的,不会轻易给予大臣太多的权力。
诸葛亮算是一个特例,刘禅拿他没有办法,可诸葛亮之后的大臣,那就不一样了。刘禅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对这些人做出限制,而不用担心有人对此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