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这个词,指的是通敌卖国的中国人。当然,这个词是在汉朝之后才有的,因为有了汉朝才有汉人。汉朝之前,中原各国统称“华夏”。
(资料图片)
那么,在汉朝之前,有没有通敌卖国之人呢?
当然是有的。只不过那时候还没有“汉奸”这个词而已。而我们熟悉的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在称霸西戎的时候,就是依靠了这么一个“汉奸”。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汉奸”原本是来劝秦穆公背叛周朝,投靠戎狄的。
那么,这个“汉奸”说的是谁呢?
他的名字叫作由余,当然,不是吃的那个鱿鱼。他原本是晋国人,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跑到了戎狄那边去。秦穆公上位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治举措,而这便引起了隔壁老邻居戎狄的注意。于是,戎狄王就派由余这个中原人出使秦国,打探消息,看看秦国是否真的发展起来了。
由余来到秦国后,秦穆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功绩,向他展示了宫室的华丽、仓廪的富足。看到这些,由余心里是很震惊的。但是,不管怎么说,自己是戎狄的使者,肯定要替戎狄说话。于是,他就开始颠倒起黑白来了。
他说:“你们这儿确实发展得不错,可惜苦了秦国的老百姓啊!”
秦穆公一听,愣了一下,我们发展得不错,怎么就苦了老百姓了。于是,就问他:“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中国用诗书礼乐法度这些来管理国家,国家还时不时会发生动乱,戎狄没有这些东西,治理国家不是更难吗?)
由余说:“你们就是因为有诗书礼乐法度,所以才乱的啊!你想想,以前黄帝他们那么圣明,靠这个东西还能勉强把国家治理好。你们现在的这些国君和大臣们,哪个比得上黄帝他们,既然比不上,就不要用这些东西来治理国家了。你看看我们戎狄,我们管理国家哪儿有这么复杂。我们的国君施以德行,每个大臣忠诚地侍奉国君就可以了。这样简单又高效,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好像一个人管自己一样,多方便啊!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
在由余的说辞里,国家只有废除先进的管理模式,恢复到国君对大臣好,大臣对君王忠心,这样简单的扁平化管理的模式,那才是最好的。这句话说出来,别说秦穆公不相信,就连他自己都不信。
为什么呢?
国君怎样才算对大臣好,大臣怎样才算衷心,有标准吗?没有。而且平时的工作只看忠心就可以了吗?戎狄人口少,臣子数量也不多,所以国君可以对接到每个臣子,但是中原各国可能吗?
就拿我们现在企业的管理来看。很多企业在招人的时候,都会表示他们是扁平化管理,员工可以直接和老板对接,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如果这个公司有一百个人,每个人都找老板对接,那老板不得累死吗?
所以说,由余所提的这个模式,只适合戎狄这种人员较少,国家结构较为简单的环境。放到中原各国来看,这个模式是根本施行不下去的。
由余这么说,其实就是诡辩,也叫做强词夺理。但是,不可否认,这个人的口才确实不错,如果换成一个稍微糊涂一点的国君,可能就被他忽悠过去,然后放弃自己先进的管理模式,回归原始社会的管理方式。
当然,秦穆公可没那么傻。听了由余一席话,他就知道,这是个聪明人,放在只动手不懂脑的戎狄那边,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麻烦。于是,他就私下找了内史廖来商量。
内史廖给秦穆公制定了一套离间计。
第一步,先给戎狄王送去美女乐团,让戎狄王沉浸在享乐之中,从而荒废国事。
第二步,等时候差不多了就派人去跟戎狄王说,我们国君觉得由余是个人才,想招揽他,希望您能同意,让他到我们那儿去发展。
第三步,软禁由余,让他回不去。只要他一直不回去,戎狄王就会以为他真的想待在秦国,不再跟戎狄混了。毕竟由余本身就是华夏人,放着好好的宫室不住,为什么非要去跟别人挤帐篷,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呢?
内史廖的这三步走成功地让戎狄王对由余产生了怀疑,离间了他们君臣的关系。当由余回到戎狄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在戎狄已经没有容身之处了。无奈之下,只能又回到秦国,投靠秦穆公了。
回到秦国后,由余估计都很无语,自己本来是替戎狄王来策反秦穆公的,没想到自己反倒被人家给策反了。
但是,不得不说,由余是一个非常有职业操守的人。给戎狄王当说客的时候,可以脸部红心不跳地把黑的说成白的。现在老板换成了秦穆公,而且秦穆公还对他礼遇有加,他立马就调整了自己的角色,开始绘声绘色地把戎狄的情报全都透漏给了秦穆公,告诉秦穆公,攻打戎狄应该怎么怎么做。
两年后,秦穆公打败晋国,稳住了东部的局势,便开始用由余的计谋,着手进攻戎狄的各个部落。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便“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而由余,也从一个“汉奸”变成了帮助秦穆公收复失地,往外扩张的英雄式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