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古代战争,你想到的是不是三国演义?如火烧赤壁、长板桥退曹军、白马坡之战、温酒斩华雄各种经典。那印象深刻的将军又是谁?一定有关张两兄弟吧。
首先说的当然是关羽。曹操被困白马坡,两阵军前,袁绍的大将颜良一人单挑了曹操几个大将,斩于马下,就连徐晃都败下阵来,对峙中曹操唉声叹气,此时的关羽正好暂栖于曹营,领命后直接跃马冲向敌营,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手起刀落,斩下颜良首级。曹操这边一看,赶快令大军冲杀过去,于是袁军大败。
(相关资料图)
将军真英雄。三国演义中两员猛将的单挑,扭转了整个战局。但演义和电视剧为的是观众过目不忘记,可以增加主角光环,是艺术创作。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哪次战争,是因为一个将领的深入敌军而扭转局面的。基本还是要靠士兵的素质,将领的作战方针,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才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败与否。
事实上的战争会是这样吗?
《史记》这些正史书上对战争细节写的都不太清楚。能找到的描写战争的文献,少之又少。
那古代的仗到底怎么打?
从古代的兵书中,我们窥得端倪。
2500年前春秋末期,有个叫孙武的人写了一本《孙子兵法》。他就是国人熟知的孙子,被尊为“兵圣”。这本书可不得了,不仅是世界最早的兵书,还是兵学圣典。全书十三篇,全是介绍如何打仗的。
孙子说:“兵者,诡道也”,主张“慎战”。简单地说就是轻易别打,打的话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去赢得战争。从做好战略谋划、战争动员、战前保障、制定战时计划、分析形势,兵力配置、了解地形、战术分析、行军中如何观察敌情,迷惑敌军,配合军事间谍使用,知己知彼,不一而足。
每次战争都是一次周密的筹划和大型的团队行动,计谋随变化而变化、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是最高目标。
主将负责指挥、调动,保障全军作战时整体目标的实现。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好将军可抵百万雄兵。大将出去单挑?这样重要的人才暴露在对手面前,太危险了,也好蠢。但为什么我们熟知的影视作品中,无论历史题材或者金庸小说中的桥段,都要让大将出去单挑呢,其实更多的还是为了展现影视效果,突出主角,强化主角人设,让观众看着更精彩,更过瘾。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将领出去单挑,只要一打仗就是各种方阵,战术,宏大的场面,那么精彩程度肯定不如大将单挑,马嘶长鸣,擂鼓助威等,各种各样的武打细节更能吸引观众的味蕾。所以,大将在影视作品中就要受苦了,是一定要出去单挑的。
孙子兵法里从第一篇《计篇》到最后的《用间篇》。全程没有看到将军单挑这样的方法 。
明代的一位爱国大将军,沿海抗倭,北上抗蒙。他集毕生作战经验撰写了《纪效新书》,是明代著名兵书。 这本书的作者就是戚继光。纵观全书,对选兵、练兵、纪律、军备、技艺、工事、为将者素质都有专门篇幅。主将负责的是整个战事的运筹帷幄。重要程度不必细说,书里有写大将去单挑么?不存在的。
那古代战争是不是就没有单挑这回事?
倒也不能说得这么绝对。
古书还是找到了一些单挑记录的。但都有着特殊原因,发生的时间也早在战国前。比如五代时期,中原一大群的小国,各国都没什么人口、家底。彼此之间实力相当。各诸侯互相知晓底细,硬拼没有胜算,搞不好人家还黄雀在后。于是双方选个武将单挑,打也打了,胜负也分了,实力还保存了,默契十足。随着各国实力也不断分化,孙子兵法出现后,单挑基本也就消失了。
从古至今,战争都不会是一个人的事。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整个历史的洪流。战争面前,战略部署和团队协作关键,将军也是整个作战团队的一员,服务于整个作战计划。
今天的科技时代,现代武器的杀伤力远远大于古代的冷兵器。拼的再也不是兵力,而是国力了。
将军单挑,成了我们心中的远古英雄。你喜欢的古代大将是谁,一起评论区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