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自“子午谷奇谋”诞生以来,一直都是各朝各代史学家争论不息的话题,其中,有对其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从魏晋时期到现在,对其支持人数与反对人数相比,其变化趋势是:支持人数的增加量远小于反对人数的增加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日益兴盛,越来越多的键盘侠加入了贬损“子午谷奇谋”的行列,说它是“笨计、蠢计、傻计,只有荒诞不羁的人才能想得出来!这样一来,不仅是魏延本人,还有那些魏延之后凡支持“子午谷奇谋”的人,全都被贬损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了。
那么,问题来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到底怎么样呢?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一说我个人眼中的“子午谷奇谋”。
(资料图)
“子午谷奇谋”现存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是《三国志·魏延传》中记载: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第二个版本是《魏略》中记载: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这两个版本的前半部分是大致相同的,都是魏延要和诸葛亮分兵,自领精兵五千出子午谷,偷袭关中,不同的是后半部分,第一个版本说的是会师潼关,第二个版本说的是会师长安。反正无论是会师潼关还是长安,诸葛亮最终都拒绝了,至于拒绝的原因,第一个版本没说,第二个版本说是因为风险太大了,所以,没答应。
那么,这里面的风险出现在哪儿呢?反对者们认为,魏延走子午谷属于骑兵偷袭,讲究突然性及对行军的速度和保密,都有很高的要求,但,魏延从宝中出发,沿秦岭东进,进入全长300多公里的子午道,道中两旁高山对峙,中间水流湍急,谷中的道路是架在岩石上的栈道,如此一来,行军速度不可能快,而且,如果遇到已经损坏的栈道,就要停止行军修复栈道,这还不止,如果运气不好遇上连雨天,那就只能龟速行军了。如此一来,行军时间就会很长,行军的消息就会泄露,如此一来,偷袭的突然性就失去了。
另外,魏延的骑兵远袭,必须要和诸葛亮的军队相互配合呼应,因此,一些键盘侠就得出结论:除非把现代的无线电通讯设备送过去,否则,这个计划不可能成功;即使魏延军顺利通过子午谷,也必须要曹魏的长安守将夏侯楙弃城逃跑,这样一来,魏延的初级战略目标才能达到,否则,长安城高沟深,魏延的五千兵马攻不下了长安城的,那样一来,反倒有被雍州刺史郭淮“包饺子”的风险。
此外,夏侯楙在逃跑时还要留下大批的粮食,这样,魏延军在诸葛亮到来之前才不会断粮。而诸葛亮从斜谷进军,也要走栈道,其道路崎岖,因此,魏延等诸葛亮的时间会很长,最少也要二十多天,在这段时间里,必须保证长安没有大批的魏国援军,否则,整个计划同样要夭折。
总之,反对者们的这些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战场上本来就是瞬息万变的,不能像下棋一样,经过反复推敲与观察才落子,
诸葛亮用兵讲究一个“稳”字,这样用兵看似很好,然而,这样用兵往往就会显得古板。咱们就拿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来说,诸葛亮策划周全,开局不错,但是,街亭一失,万事皆休。诸葛亮是战略家,军事家,但,他在战术方面的经验,肯定没有亲自在前线作战的魏延丰富。
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谋”的时候,称自己这么做,“如韩信故事”,的确,其情形就如韩信当年出兵陈仓道一样。说到这,有人会说:“魏延面临的情形与韩信当年面临的情形有诸多不同: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乃是兵家致胜奇招,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则不是,两者怎可相提并论?”对此,我要告诉大家的是:韩信的计谋虽然胜利了,但,这场胜利也是险中求胜,同样的战例还有曹操北伐乌桓和邓艾暗度阴平。
曹操北伐乌桓前,有不少人反对发动这场战争,曹操的军队的确差点渴死在沙漠里,当然,最奇葩的还是邓艾的暗渡阴平。当时,钟会的中路大军已经被姜维堵在剑阁,无计可施,当是时,邓艾的西路军已经攻占了沓中,为盘活战局,邓艾决定率军偷渡阴平,而后直逼涪城,迫使姜维回救涪城,以配合钟会军破剑阁,如果姜维不救涪城,邓艾就会取涪城,下绵竹,奔袭成都。
阴平与剑阁相距百余里,其间崇山峻岭,几乎无路可走,这还不止,最难过还是还要穿越七百多里的无人区,邓艾与钟会之间同样没有现代的无线电设备,但是,邓艾没有瞻前顾后: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在《三国演义》第117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中,有这么一个情节:
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
经过长时间的行军,魏军已经筋疲力尽了,如果这里有一千蜀兵出现,魏军要么死战,要么战死,然而,就是这样一批疲兵到了涪城城下,涪城守将竟直接开城投降。而姜维没有回救涪城,邓艾只好按照原计划,继续攻打绵竹。
如果这时的绵竹守将诸葛瞻坚守城池,那么,邓艾军是攻不下绵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邓艾军孤军深入,没有后勤补给,没有援军,这样一来,这支孤军最终最大的可能就是困死在绵竹城外,然而,世上没有如果,诸葛瞻还是引兵出城了,结果,诸葛瞻一战身死,而邓艾得以兵临成都城下,如果刘禅没有出城投降,邓艾军同样得全军覆没,但是,刘禅还是出城投降了。
对于邓艾的这场军事行动,我们除了惊叹还是惊叹。那么,从邓艾的这场军事行动的过程来看,他成功的概率并不比魏延大多少,从开场到收场,哪怕有一个环节不按他的设定来发展,整个军事行动就是失败的。
说到这,也许有人会说:“魏延偷袭长安时,魏国发展得如日中天,无此一来,魏国将领没有那么容易投降,而邓艾偷渡阴平时,蜀国国力衰弱,如此一来,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蜀国人的心理防线就会崩溃,二者不可相提并论!”
如果按照这样的理论,那魏延的计策当然不会成功,那同样地,诸葛亮的北伐也没用,为什么这么说呢?魏国如日中天,蜀国不如魏国,无论干什么都是没用的!
还有人说:“当时,天下十三州,魏国已得其九,如此一来,诸葛亮不管如何做,都逃不过被灭亡的命运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实在是可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一生下来都逃不过死亡的命运,那我们就不用上学,不用找工作,反正最终都是要死的,做什么都是白搭!如果做什么都是靠算,那曹操就不用打官渡之战了,周瑜也不用打赤壁之战了,谢安也不用打淝水之战了……
诸葛亮制定了平取陇右计划,结果五出祁山,全都无功而返;继任者姜维十一次北伐,全都是损兵折将,如此看来,世上没有十全必克的战术。魏延只不过提了一个万人奇袭的军事行动,胜负未知,后人有什么资格说他这个计谋就一定不行呢?
我个人觉得,无论如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说不定还真是蜀汉克复中原的一个机会,咱们没试过,就不知道它能否成功,但,它确实是一个机会,遗憾的是,诸葛亮没给魏延这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