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是荆州零陵人,生年不详。从派系上讲,蒋琬是荆州系,但并不是嫡系,最多是个打下手的杂牌军,庞统和马良才算是刘备的荆州嫡系人马。
(资料图片)
在初出江湖的时候,蒋琬只是一个底层的官员。蒋琬的早期并不得志,跟刘备进入益州后,只混到了广都长,级别不高。
当然了,以蒋琬的能力,他对这份工作自然是不满意的,他觉得刘备这么安排就是在浪费人才。于是,他就学习庞统当年那一套,成天胡吃海喝也不管事。后来刘备到广都视察,看到县内事务乱成了一锅粥,一怒之下准备杀掉蒋琬,以儆效尤。
对于蒋琬的才能,蜀汉头牌诸葛亮是清楚的,所以第一个站出来替蒋琬求情。鉴于之前庞统的例子,再加上诸葛亮的面子不能不给,刘备半信半疑地给蒋琬一次自救的机会。不久后蒋琬迁任什邡县令,但依然是个小官。也许刘备的潜意识认为,庞统只有一个,不是什么人装一下就是庞统的。
所以,在刘备执政时期,蒋琬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空间,真正让蒋琬走进蜀汉一线的,是在诸葛亮执政之后。
诸葛亮在执政之初,就已经有了培养下一代接班人的考虑。从后人的角度来看,诸葛亮培养蜀汉的下一代执政官应该是以内政外交为主要方向。而蒋琬就是一个合适人选,于是诸葛亮在几年的考察之后,基本确定蒋琬来接班了。
诸葛亮在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北伐后,留下时任参军的蒋琬配合长史张裔驻守成都,开始系统性的培养蒋琬。三年后,张裔去职,蒋琬接替张裔做了益州长史,并加抚军将军,成为了蜀汉官场的二号人物。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蒋琬在后方前线的军需粮草供应,使诸葛亮北伐没有后顾之忧。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蒋琬不出意外地接过了诸葛亮特意留给他的权杖,带领蜀汉在迷茫不确定的未来时空中穿行……
蒋琬执政之后,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带领蜀汉走出后偶像化的时代。诸葛亮死后,史称“新丧元帅,远近危悚”。稳定蜀汉军民的情绪,是蒋琬执政后最重要的问题。
为了稳定军民情绪,蒋琬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在诸葛亮的北伐未竟事业上勇攀高峰,而是让蜀汉军民相信自己有能力带领他们走出历史的泥淖。蒋琬在这方面非常下功夫,史称“(蒋琬)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有稳定才有发展,尤其是在一个相对弱势的历史条件下,这一点尤为重要。所以,就算蒋琬对诸葛亮的死十分悲痛,但他作为蜀汉的领军人物,伤心也不能在表面上漏出来。
蜀汉官场见蒋琬啥事没有十分淡定,大家的情绪也逐渐稳定了下来。随着时光的流逝,蜀汉军民对诸葛亮逝世的伤痛,已经渐渐地淡去了。他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跟着蒋琬稳步前行,史称“众望渐服”,蒋琬出色地完成了初步稳定人心的任务。
在偶像过渡的时代,第二代继承者在收拢人心上往往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改变第一代的严刑峻法的治政思路,以宽仁待人,从而平稳地度过后偶像时代。像蒋琬这种地位的人物,他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响着整个朝局的发展,对于这一点,蒋琬心里非常清楚。
稳定任务完成了,接下来蒋琬要做的是制定蜀汉下一步的发展战略目标。在三国鼎立的历史大格局下,脱离这个历史环境空谈发展是不现实的,蒋琬在事关蜀汉生死存亡的对魏战略上,基本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思维,不过他们的对魏战略还是有不同之处的。
蒋琬根据自己的战略判断,他认为诸葛亮经山路北进,容易造成粮食运输的断链,从而影响前线战局。诸葛亮五次北伐均告失败,除了主观因素外,客观因素主要有两点:一、粮食运输困难;二、山路崎岖,影响行军速度。
蒋琬改正了诸葛亮北伐走中路的战略思维,放弃中路进攻,改走东线的水路,也就是河道比较畅通的上庸三郡。这里曾经是蜀汉的地盘,后来孟达叛蜀降魏,成为保卫魏都洛阳的西南重要屏障。
魏军的实力,蒋琬心里是有数的。无论是走祁山,还是走上庸,蜀军都会啃到硬骨头,没有绝对的必胜把握。蒋琬东出汉、沔,主要的战略考虑是解决前线的粮食运输,从战术角度来看,蒋琬的这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行的。
至于如何攻取汉、沔三郡,蒋琬的计划是偷袭,以奇兵东下。如果能攻克三郡,就等于在魏国的腹地插进一把尖刀,因为这里离洛阳实在太近了。可惜还没等蒋琬开始动手,蒋琬前些年患上的旧病再次发作,身体状态非常差,蒋琬只好忍痛放弃了东下计划,回到汉中养病去了。
虽然东线奇袭计划没有实施,但蒋琬抱定了放弃中路,专打两边的战略思维不放,主张狂攻西线凉州地区。如果说攻取汉、沔三郡更多的是一种对魏的政治威慑,那么攻取凉州更多的是军事上的考虑,斩断魏的战略右臂。
蒋琬在战略上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思维,但在具体战术上却没有重复诸葛亮北出祁山的老路。无论是走东线还是走西线,都比走中线更能节约国家战略成本,蜀是小国,国力有限,禁不起翻山越岭的折腾。
陇西与蜀汉接壤,因为历史的原因,蜀汉与当地羌胡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有相当的人脉资源。蒋琬也意识到了蜀汉具有的这个战略优势,至于具体的负责人选,除了凉州人姜维外,再没有第二个选择。
这次蒋琬似乎下定决心了,上次没来得及在东线闹出大动静,这次蒋琬铆足了劲,准备在西线大干一场。在乱世靠军功吃饭的年代,没有军功是绝难服人的。为了这次能在西线捞点肥肉,蒋琬准备拖着病重的身躯,做姜维的后线接应,蒋琬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拼了老命也要上。
可惜上天已经不打算再给蒋琬机会了,给他的时间已经够多了,整整十三年!上天的耐心是有限的。蜀汉延熙九年(公元246年)十一月,已经病入膏肓的蒋琬在涪城溘然长逝,留下一个弱小的帝国,在历史的长河中随风摇摆,没有人知道未来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