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蜀汉没能光复中原,打败曹魏,让无数代人感到惋惜。当代人认为,蜀汉的灭亡是很难逆转的:毕竟,蜀汉的财力水平较弱,而战争的本质往往就是战争资源的比拼。所以,蜀汉的败亡,是在所难免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而个人觉得:除了刚才说的那个原因之外,蜀汉后期,人才层面后继无人,也导致了蜀汉的败亡。
东汉的瓦解
早在东汉汉灵帝在外后期,东汉朝廷在地方治理方面,就处于暗流涌动的状态:当时黄巾起义冲击之下,汉灵帝不得不许可地方上奉行“州牧制度”。这个制度简单来说,就是放权给各地的州牧,让各地州牧可以最大效率镇压农民军。而这个制度的后遗症也很明显:那就是随着汉灵帝的放权,东汉朝廷对地方的掌握减弱。
尤其是巴蜀这样的地区,更是容易在事实上最大化脱离东汉朝廷的影响。
汉灵帝去世后,东汉高层陷入内耗,最终引发了董卓之乱:汉少帝被废黜,董卓想称帝的同时,天下诸侯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割据一方:实力大的袁术之辈,也有了不臣之心,实力一般的诸侯则表示不承认汉献帝的法统,坚持声称自己是已经被害的汉少帝臣子(事实上就是想割据一方)。
如此大背景下,东汉后期开始,巴蜀就事实上脱离了东汉朝廷的管辖。
刘备入川
其实东汉开国初期,东汉朝廷就奉行天子和豪强共治天下的模式。在东汉后期,东汉各地已经形成了大量的名门望族。这些世家掌握了地方的话语权。所以,这些世家对于东汉朝廷的崩溃,往往是乐于见到的。
本身,割据巴蜀刘焉、刘璋父子,是在巴蜀世家的支持下,尽力避免和益州之外的诸侯发生战争。而随着东汉乱世后期,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雏形的时候,割据益州的刘璋,也被战乱卷了进去。刘备以帮助刘璋的名义进入益州,并占领了益州。从此,益州换了最高话事人。
从统治角度来说,刘璋被刘备取代,只不过是益州换了一个最高话事人,但对于益州世家来说并非如此。对于益州世家来说,刘璋还是愿意代表益州利益的,而刘备则是希望把益州的资源收集起来,用来做夺取天下的资本。从这时候开始,刘备和益州世家就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蜀汉的败亡
虽然也有个别出身益州世家的豪杰参加蜀汉的朝廷,但主体来说,益州世家对刘备父子的态度,往往是“出工不出力”。所以,在刘禅在位后期,蜀汉朝廷出现人才资源后继无力的局面,甚至在后来的北伐过程中,蜀汉能依靠的,或者是廖化这样的老将,或者是姜维、夏侯霸这样来自魏国的降将——而这也充分反映了蜀汉后期,益州世家不愿意为蜀汉朝廷贡献力量的情况。
蜀汉灭亡前夕,益州世家直接表态:不希望继续在为刘家父子当战争的耗材。最终,迫于无奈的刘禅,只能接受投降魏国的局面,蜀汉也从此关门大吉。
当然,客观来说,我个人并不认为益州世家积极支持蜀汉,就会改变三国历史,但不可否认,益州世家的态度,对当时的局势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加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