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虽然在赵国和燕国的帮助下顺利继位,但他一直生活在宣太后的掌控之下,存在感很低。
按照史书的说法是:直到秦昭王六十岁,也就是他执政的第四十一年,因为一位贵人前往秦国,才让事情有了转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史书说的贵人名叫范雎,曾经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客。
有一次,范雎随同须贾前往齐国,齐襄王很欣赏范雎,所以额外赏赐给他很多财物。
须贾觉得这事不对:我才是主人,范雎只是我的门客,为什么齐襄王不给我礼物,反而给他一堆礼物呢?范雎是不是出卖了什么机密情报给齐国啊?
回到魏国之后,须贾立刻将相关事件禀告给了相国魏齐。
这个魏齐大概是魏国的“红脖子”,最看不惯那些出卖国家利益的人,自己又没什么分辨能力,所以当即把范雎抓起来毒打一顿,然后扔进厕所,让他自生自灭。
也是范雎命大,他装死骗过魏齐,化名为张禄逃往秦国。
之所以会逃往秦国,是因为当时的秦国是天下第一强国,范雎希望能够借助秦国的帮助找魏齐复仇。
但想要借力,就必须先投靠一方,而当时的秦国是宣太后做主,按说范雎投靠宣太后最稳妥。
可范雎偏偏不走寻常路,他直接找到秦昭王,表示愿意帮助秦昭王夺回权力,然后再借助秦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
后来,在范雎的帮助下,秦昭王果然干掉了宣太后一伙重掌大权,并积极为范雎复仇,最终逼迫魏齐自尽。
从史书描写来看,范雎不愧是“伍子胥第二”:都是在本国身负血海深仇,逃到外国谋求机会,最后成功反噬本国完成复仇。
伍子胥为了帮助阖闾上位,推荐专诸行刺吴王僚,那么范雎又是怎么帮助秦昭王重掌大权的呢?
史书给我们讲了一个童话故事,那就是秦昭王一直把朝政交给宣太后,也没觉得有啥问题。
可范雎对他说:“现在大家都不知道秦国有国王,只知道有宣太后和穰侯(宣太后的弟弟)”。秦昭王这才恍然大悟,从宣太后和穰侯手里收走了权力。
这种说法就有点小儿科了。
宣太后和秦昭王一直在争权夺利,秦昭王一直被宣太后压着,这就是公开的秘密,岂用范雎一个外人来点明呢?
宣太后和秦昭王这种双头政治的格局之所以能够存在,完全是因为各大利益集团的默许甚至把控,他们不希望出现一位强力君王管控一切。
这一切在范雎入秦之后发生改变,我们也只能说,范雎是这种改变的导火索,却很难说他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原因。
道理很简单:批判的武器不能取代武器的批判。如果秦昭王实力不足,他就算想夺回权力,肯定也是无可奈何的。
范雎孤身一人前往秦国,无法使秦昭王的实力在客观上获得多么大的增幅,却能够从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为秦昭王坚定决心。
当双方力量胶着的时候,没人知道谁能获胜。
这是一位大神飘然到来,告诉其中一方统帅:“我分析过了,你尽管出手,我方必胜!”
统帅听从了这个劝告,坚定决心闪电出击,最终获得了胜利。
在这个故事里,范雎就是那位大神,你说他提供了多少具体的实力增幅吗?其实并没有,他只是看懂了双方的实力对比,然后劝说实力占优的一方出手。
这才叫“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也是为什么秦昭王终其一生都始终礼遇范雎的主要原因。
在秦昭王看来,如果自己是阖闾,那么范雎就是自己的伍子胥。正是由于他的出现,才让自己坚定了决心,重夺大权。
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范雎准备借助秦国的力量为自己复仇了,但他绝不是那种被仇恨冲昏头脑的莽夫,而是先为秦国定下发展大计,再从中谋求个人私利。
伍子胥在为吴国制定战略的时候,虽然心心念念地要灭掉楚国,但却始终劝说吴王阖闾:“楚国势大,我们不能硬来,必须联合晋国,使其首尾难顾,然后一战定胜负!”
伍子胥最终成功了,楚国被晋国和吴国的东西夹攻搞得焦头烂额,以至于被吴国成功偷家。伍子胥不但让吴国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功,也为自己报了仇。
范雎的做法和伍子胥差不多,他为秦国定下了“远交近攻”的战略,然后顺利成章地开始对三晋动武,又毫无波澜地收到了仇敌魏齐的头颅。
秦国赢了,范雎也赢了。
很多人在说起伍子胥的时候,都说他的“疲楚战略”很伟大;在说起范雎时,也说他的“远交近攻”很伟大。
从本质来说,这两种战略都谈不上多么伟大,属于小学生都懂的套路。
我读小学的时候就知道“打不过得跑”,把对方累够呛之后,再从路边捡点武器反击;
我读小学的时候也知道“左右夹击”,只要我跟对面的哥们儿搞好关系,他从右边进攻,我从左边进攻,我的同桌小胖子就在劫难逃。
这就是小学生版本的“疲楚”和“远交近攻”,大家觉得深奥吗?一点也不。
既然毫无深奥可言,为什么在伍子胥和范雎出现之前,吴王阖闾与秦昭王想不到这样的招数呢?
实际上,他们不是想不到,也不是做不到,而是没能下定决心去做。
吴国我们以前分析过,不多赘述,今天只讲秦国。
在魏国如日中天的时候,秦国被欺负得可怜兮兮,只能被动防守。
但魏国地处中央,当他表现出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时,周边邻居全都开始紧张了。
于是,大家开始联手削弱魏国,而秦国的任务就是在西线扰乱魏国,楚国从南面出兵,赵国从北面出兵,齐国则从东面出兵。
东南西北一合围,魏国瞬间被打落尘埃。
后来,各国又用同样的套路,先后把楚国和齐国也给打残了。
这时候,秦国就成为了天下无可非议的第一强国。
关东六国当然也想复制当年的传说,几国联手把秦国打成残废。但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秦国有个函谷关,把门一关,就能安安生生地过小日子。
因此,关东六国对秦国基本是无可奈何。
但如果你反过来看,秦国对关东六国其实也是无可奈何的。
只要秦国敢东出扩张,那么他今天扩张多少领土,明天就会丢掉多少领土,大家一定会组成联军,再度把秦国打回函谷关以西缩着。
这种只会遭来痛击的扩张毫无意义,所以秦国只能等,等到天下发生变故的时候,再想办法打破均势。
范雎入秦的时候,正是天下发生变故的时候:东边的赵国变得越来越强,周边国家开始对赵国充满了恐惧。
这个时候,秦国是否“远交”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会不会“近攻”赵国。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齐国肯定会乐见其成。当秦国和赵国大战的时候,周边其他国家肯定也会想分一杯羹。
在这种背景下,即使秦国并未率先对赵国动手,而是攻打魏国,其他国家也不会做什么,只是会看赵国有何举动。
如果赵国不管魏国,那么其他国家也不会管。
毕竟在那个时候,除了离秦国比较近的魏国和楚国有些危险之外,齐国和燕国都不会太在意秦国的举动,反而会格外留心赵国的举动。
因此,秦国才可以使出“联合齐国、攻略三晋”的招数。
招数非常简单,但时机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