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长平之战,赵国放弃了绝佳的机会,把精力都放在了内部的政治斗争上。
秦军拿下野王之后,上党成为口边之肉。后来冯亭献上党给赵国,把赵王弄昏了头脑。秦赵上党之争直接引发了长平之战。赵国这边,虽说处于劣势,在老将廉颇的防守下,丹河河谷防线就没有让秦军再前进一步。于是,秦国开始玩弄政治手段,让赵王开始担心廉颇,最重要的是,赵国的兵源和粮食可能快撑不住了。
临阵换将,赵括换下了廉颇。但是,赵王却根本没有思考该怎么改变这种战局。长平位于太行山脉南段,两条山脉夹着一条河。秦军已经攻下了赵军的第一道防线——西垒。也就是河谷西边的山脉,河谷已经成为战场。廉颇靠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苦守东垒,也就是河谷东边的山脉。可以说,一时半会儿,秦军想拿下东垒,并不容易,否则也不会打了三年也没有攻过来。而这次换将,赵括带了20万人直接去了长平,等于增援前线的赵军。打法还是以往的打法,地点还是以往的地点,地形还是以往的地形。不过就是人多了而已。你凭什么相信自己就能打败秦军?难道秦军就不能增援?
其实,赵国失去了一个绝佳的翻盘机会。我们看一下长平和上党的地图就明白了。长平之战发生在太行山脉南部地区。面临着来自东部和南部的进攻。秦军攻占韩国的野王之后,从南部直接可以增援长平,而东部正式秦军主力进军的路线。赵国的增援部队到长平去,岂不是提醒秦国要集中兵力攻打长平。本来,这里被廉颇守了这么长时间都没有失手,可见,秦军一时半会儿还无法突破这个防线。赵军选择从这里出去和秦国决战,简直是被驴踢了脑袋。
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赵国派赵括不是去接替廉颇,而是带着20万人绕道北边,越过太行山,到晋阳南部的太行山谷一带,占领制高点,自北向南对秦军主力构成威慑,难道秦国就一点都不怕?即便没有打过一次败仗的白起,看到这个占据,也一定不可能只关注如何攻破东边的东垒防线。而赵军从北方南下,凭借率先占领高地,依靠有利的地形,突袭秦军的后路,是有可能把秦军东西两线包饺子的。而赵括从北方南下进攻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背靠赵国的发家之地晋阳,根本不担心战争补给问题。秦军若分兵打晋阳一线,则秦赵将再次陷入一个消耗战中,不过赵国可以不用担心秦军突破长平一线威胁邯郸了。因为他们的补给线可能被北边的赵括军切断,弄不好,韩国联合赵国还会把野王夺回来。所以,秦国大几率会选择撤军。
但是,赵国没有这么干,因为赵孝成王不信任廉颇,担心廉颇根本受不住、或者根本不想守住长平一带的防线。最终把四十万赵军堆积在了长平,选择在长平出击和秦军决战。最终失去了翻盘的机会,也为赵国敲响了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