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古代空地那么多,为何农民们宁愿被地主剥削,也不自己去开荒?

2023-01-12 09:33:15
A+ A-

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民以食为天,离开了土地,农民就没有办法生活下去。

与现代社会不同,古代地广人稀,漫山遍野都是空余的土地。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古代的农民们,宁愿被地主老财剥削,也不愿意去开垦荒地呢?

土地有主


【资料图】

俗话说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无论是田地还是荒地,归根结底都是皇帝的私有物,想要开垦土地,还得看政府答不答应。

虽然有时候国家,也会鼓励百姓去开垦荒地,但这样的政策,只有在年生不好的时候才会有,并不是人人都能遇上的。

倘若农民真的随随便便就找了一处土地耕种,立马就会惹上官司,轻则受点皮肉之苦,重则很有可能家破人亡。

所以对于农民而言,开垦荒地就等同于是拿着自己的性命去犯险,两相对比之下,还是被地主剥削更安全一点。

且在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大多推行封侯封地政策,很多土地都被他们拿来赏赐给了宗亲大臣们。

即便受封之人不耕种土地,也不能将这些土地随意转让给其他人。因此,在当时的社会里,很多大片大片的荒地,其实都是有主人的。

特别是商鞅变法之后,土地制度变成了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制度,大部分可以进行买卖的土地,都被地主掌握在手中,这就导致了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情况,农民们要想耕土地,就只能去地主的家中打工。

财力不足

就算你运气爆棚,真的能找到一处任由开垦的无主荒地,那也会面临着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首先,要开垦荒地,牛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古代虽然没有开地的机械工具,但要依靠人的双手去开垦,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所以,耕地的牛是刚需品。

但在古代,一头耕牛的价格是很高的。就拿宋朝来举例,据有关书籍记载,大观四年时期民间就有“一牛之价,不过五七千”的说法。

那时候宋朝的一贯钱是770文,也就是说一头牛的价格最起码也得要5贯以上,按照当时的物价来算,一头牛的价格,可以抵上一个家庭一个月的开支了。

而到了宋徽宗时期,有《墨牛图》诗云:“一牛动是万钱值”。可见,在这个时候,一头牛的价格已经达到10贯钱以上了。

当时,禁军士兵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是一千钱,不吃不喝将近一年时间,才能买得起一头牛,有编制的士兵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普通的农民了。

再退一万步来说,假设开垦荒地的工具你都有,你是不是就觉得,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你脚步的问题了?当然不是,要知道“苛政猛于虎”这句话,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的。

古代税收,分为人头税和土地税,这是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

要耕地就得有人,农民自然是请不起工人的,就只能靠生孩子来为自己提供劳动力,而生的越多,要给的人口税就越多。

除此之外,一旦这块地被你征用了,你就得赋税,甚至连带着那些耕地所用的工具,都要再附加交税,这让农民如何承担得起呢?

所以,要想开垦荒地,没钱是寸步难行的,普通的农民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就只能沦为地主阶级的工具人。

灌溉技术落后

那些无人涉足的荒地,往往都是在远离水源的地方。农民们就算在那里开垦了一块荒地,也不能灌溉,没有办法耕作,所以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开荒,那就太不明智了。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普遍低下,耕地基本都要用水浇灌,一般来说临近水源的地方,几乎都被开发完了,要想找到一处耕种的土地,就得跋山涉水去很远的地方寻找。

这样一来,住处也成了问题,每天起早贪黑也不一定能够按时回家,而在土地附近搭建临时居住的地方,又太耗费人力、物力了。

这时可能有人会说,古代不是很重视水利工程这一方面吗,难道农民们对灌溉技术一窍不通吗?

当然,在这些农民之中,肯定会有懂得灌溉工程的人,可你要知道,修建灌溉工程是政府的事,在政府没有发话之前,下面的人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因此,所以在没有可耕作土地的情况下,农民们的第一选择当然是去地主家打工了。

给地主打工,虽然苦点累点,但好在生命不会受到威胁,遇到心好一点的地主,还能得到一些来年的口粮,这已经足够养家糊口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bH_0411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