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元春在金陵十二钗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林黛玉和薛宝钗。不是因为她多出色,主要沾了贾宝玉亲姐姐的光。
【资料图】
林黛玉是挚爱,薛宝钗是妻子。贾元春是姐姐,贾探春是妹妹。湘云、妙玉是红颜知己。这就是“金陵十二钗”的排序机制。
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她排在第三,还有替他排名高的原因。
作为皇帝的贤德妃,贾家地位最高的人,她对贾家结局,《红楼梦》的结局影响重大。
如果说有个人能够改变贾家命运,无疑就是贾元春。
只可惜,她不仅没有改变,反而加速贾家的败亡,使之成为她的陪葬。
关于贾元春,曹雪芹借判词给出无尽的讽刺,明褒暗贬将其钉在耻辱柱上。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在这四句判词中,曹雪芹引用了两个历史典故作为对贾元春的讽刺。
前两句讲述贾元春之死。
后两句讲述贾家败亡的真相,以及贾元春对贾家结局的影响。
曹雪芹显然没有对贾元春太客气,这四句判词看似褒扬,实际却是反话。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这两句判词理解非常简单。
“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一个人长到二十多岁,应该明辨是非,知道进退得失。
只可惜,贾元春并没有!
元春位居贤德妃高位,荣冠六宫,做出来的事却非常幼稚可笑,甚至愚蠢。
比如元春省亲。这件事是太上皇下旨,贾家积极响应,皇帝不知可否。
历朝历代太上皇与皇帝都不和睦,太上皇不死,皇帝就处处掣肘。
贾家响应太上皇旨意操办省亲,肯定会导致皇帝不满意。
贾元春作为皇帝的贵妃,只有她能阻止贾家。她不回去,贾家还办什么省亲?
可她不但不阻止,还最终回家省亲!实现她自己的荣光。
元春省亲的害处显而易见,不但花光贾家全部积蓄,更让皇帝彻底放弃贾家,成为败亡关键。
还有,元春省亲回家当天,说什么“当日既送我去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如此冒失言语,又全程哭哭啼啼,哪里是贵妃的觉悟。
何况,元春省亲当晚修改“蓼汀花溆”为花溆,修改“红香绿玉”为怡红快绿,被薛宝钗说她不喜欢“绿玉”。
绿玉就是黛玉。作者借此暗示贾元春在贾宝玉姻缘上冒失站队。
果然,端午节赐节礼,薛宝钗与贾宝玉一样。元春公然支持王夫人,支持金玉良姻。让贾家舍弃诗书传家,追求富贵传家,实属目光短浅。
另外,省亲当晚明明贾环没什么病,却非说病没好不接见,过后又拿灯谜与贾环小孩子置气。
一个二十多岁的人,别说是贤德妃,就是普通人也不会像她那样幼稚、天真、任性又胡闹。
正因为贾元春这个性格,才让她没有危机意识,轻易卷入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
“榴花开处照宫闱”,曹雪芹无疑在借三国东吴孙权的皇后潘淑的典故,来讽刺贾元春。
潘淑深得孙权宠爱,儿子又是太子。结果在孙权病重时,她却急不可待卷入皇权之争。结果莫名被宫人缢死。明明一手好牌却打得大败亏输。
潘淑死后被传为“五月榴花神”,正是“榴花开处照宫闱”的出处。
贾元春放任贾家在太上皇与皇帝之间站队太上皇,本就是她的愚蠢。
她不加劝导贾家,任由贾家与皇帝发生分歧而不管,最后也像潘淑一样被宫人缢死,纯属咎由自取。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里又涉及另一个典故。
“三春怎及初春景”,看似是说贾迎春、贾探春和贾惜春都不如贾元春荣华。
但其实真正对比的是元春同父异母的妹妹“三春”贾探春。
贾元春是嫡女,贾探春是庶女,比出身元春更好。
元春晋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皇后之下位列六宫之主。
探春远嫁海外异国为王妃,开始也是庶妃。
姐妹二人同为帝王妃,元春地位更高,离家更近,也更优势。
结果元春二十多岁就因愚蠢被赐死。而探春则逆风飞扬,在海外闯出好大名头。
根据探春之影娇杏的故事,以及杏花签和秋爽斋的陈设伏笔。贾探春日后母凭子贵被扶正,儿子做了国王,她为太后,福寿数十年。
十首怀古诗之《交趾怀古》中“声震海外”,就是说的贾探春。
姐妹对比,元春一把好牌打稀烂,而探春一把烂牌打成王炸。这不是命,而是性格决定命运!
“虎兕相逢大梦归”,典出《论语·季氏·季氏将伐颛臾》。
说季氏为鲁国权臣,野心勃勃,为了壮大自身势力,就要讨伐手下蕃属颛臾。
“虎兕相逢”的核心思想是权力斗争的“不仁不义”,讽刺“君不仁,臣不忠”。
贾家被抄家的真正原因,正是皇帝对贾家不放心,步步紧逼,以图消灭。元春三春图画的“弓”就有鸟尽弓藏之意。
而贾家也不无辜。他们仗着功勋老臣骄狂自大,像焦大对主子一样,对皇帝不忠不顺,导致皇帝对他们防备不信任。
双方就像“虎兕相逢”,最终只能有一个胜出。
结果就是贾家被抄家,贾元春之死。具体可以参考“马嵬驿之变”中杨贵妃与杨家的灭亡。
杨贵妃与潘淑一样被宫人缢死。注定了贾元春将死于夏守忠之手,被缢死的结局。
而堂兄贾珍也与杨贵妃堂兄杨国忠一样,死有余辜。
宁国府灰飞烟灭。荣国府受连累被抄家。宁荣二公时代至此结束了。
纵观贾家败亡,贾元春没能起到积极作用,反而因她的愚蠢和任性,将贾家更推近深渊一步。
贾家败亡不是贾元春的责任,但贾家最终灭亡,贾元春有责任。
如果元春与探春互换,贾家结局很可能不同。这就是“三春怎及初春景”的反讽。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