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简讯:孩子吊起来养?姑娘叼着烟袋?满族人的生活习俗究竟有多奇怪?

2022-11-24 19:31:19
A+ A-

在中国的东北地区,生活着一群满族人,他们如今已经逐渐汉化,但是还有少数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比如孩子从小就吊在屋顶,姑娘的大烟袋永远不离手,还有窗户纸贴在屋外,都让外人感到古怪!


(相关资料图)

吊起来养的孩子

说起满族三大怪,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应该就是儿童吊床。走进满族的家中,最显眼的就是一个荡来荡去的小篮子,上方悬挂在屋顶横梁上,一根一米多长的粗麻绳连接着下方的藤条编织而成的儿童睡床,里面偶尔传来孩童的欢笑声。

这种神奇的习俗已经传承了上千年,不但在东北的满族聚集地盛行,甚至被入关的满人带到关内,相信不少人小时候都睡过这类吊床。比如6、70年代,老百姓生活条件较差,很多家庭都需要挤在十几平米的职工宿舍生活,孩子的出生意味着生活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很多人便效仿满族人在屋子中放置吊床,让孩子睡在里面。

这种神奇的风俗起源于满族,如今生活在乡下的满族人仍然保留修建儿童吊床的习俗,一些年轻人结婚准备新房时,也会提前采购吊床,取“早生贵子”的寓意,等到孩子长大,吊床会被保留下来,里面装满针线、零食等,化身日常用品的容器,同时也代表对生育的冲的向往。

儿童吊床的出现和满族人生活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入关建立清朝政府之前,满族人普遍以狩猎为生,聚集地多在深山老林里,这里野兽遍地,虽说捕捉猎物容易,但是也异常凶险。家中男人每次进山都要几天时间,女人也会外出寻找菌菇等食材,家里的孩子就要面临野兽的威胁。

比如野生狐狸,这些狡猾的动物可以潜伏几天时间,趁主人不注意就潜入家中,叼走孩子或者家禽。儿童吊床离地面一米以上,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不被野兽伤害,解放出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

东北的夏季同样炎热,儿童吊床里会铺上草编床垫,保持里面凉爽的环境。而寒冷的冬季到来,吊床里就会铺满打猎获得的动物皮毛,让孩子睡在里面温暖舒适。孩子偶尔哭闹,父母就会轻轻推动吊床,孩子随着摆动逐渐安静,安稳地进入梦乡。

许多满族孩子长大后,对童年最深印象可能就是摇曳的屋顶和一旁母叼着烟袋的场景。

姑娘和烟袋

满族人喜欢抽烟,尤其是女性,许多影视作品中都根据这个特点创作出东北中老年妇女的经典形象,他们衣着朴素,弯腰驼背,偶尔掏出黄铜的烟袋在鞋底敲几下,然后点燃后吞云吐雾。

其实这些特点恰恰反映了满族风俗中,妇女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满族人口稀少,可能几家几户就构成一个村落,所有的男人都要组队打猎,妇女则要负担更重的工作。比如种植一些蔬菜,或者附近山上寻找野菜、蘑菇。还有一些妇女会上山挖人参,待到商人春秋两季前来采购,换取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

山中地形复杂,有毒的昆虫众多,这些妇女发现抽烟可以很好地驱虫,于是一杆大烟枪成了每个满族妇女的标配。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烟卷不同,满族妇女抽的烟叶没有经过精加工,味道浓烈呛人,吞吐几口就能让周围的昆虫厌恶地躲开,很多动物也会避之不及。满族妇女隔三差五的吸上几口,然后安稳的俯身采摘野菜。

由于人口稀少,满族女性10岁左右就要参与劳动,跟随其他人上山,携带一副烟袋也就顺理成章了。等待成年出嫁时,这些大姑娘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老烟枪”,所以出现新娘子还没入洞房就偷偷自己掀开盖头,掏出烟袋猛吸几口的奇景。

长期吸劣质旱烟导致满族妇女牙齿满是黄斑,皮肤也老化得很快,体质更别提有多差了。大量的体力劳动也摧毁了他们的脊背,让他们的形象普遍佝偻丑陋。其他这些都是热爱生活的表现,岁月夺走了他们的青春,留下了白山黑水间的生命传承。

说到满族烟草,就要提一下为何满族人为何不耕种。满族人早先生活的地方都是原始森林,能耕种的土地很少,这些小块土地更适合种植烟草。并且每年4个月以上的冬季,窝在家中躲避严寒的空闲时间,吸烟成为了主要的消磨时间的方式。

窗纸贴在屋外

提起窗纸,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难见到,可是在没有玻璃窗的时代,冬季的室内保温可全靠它!每到霜降来临,家家户户都会在屋子里大浆糊、贴窗纸,屋子里也会随之暖和起来。可满族人的创意却不能贴在屋子里面,而是要在屋外贴,成为了另一个奇怪的地方!

原来东北的冬季特别寒冷,腊月里更是可以到零下30℃,满族人的屋子里会修建独特的火炕,把屋子的温度加热到舒适的温度。这种火炕三面环绕,烟道成“凹”字形,可以最大限度地把热量散布到屋子的每一寸空间。

温度是上来了,但是屋子的内外温差会让屋子内的水蒸气凝结成水珠,挂在窗子上。窗纸窗纸贴在屋内,就会让窗纸受潮破损,没等到冬季结束就会失去作用。满族人就发明了贴在外面的方法,他们会把外层的窗纸贴在窗子外面,刷上盐水和植物油脂,只受寒风不受潮湿,让这些坚实的高丽纸可以坚持到来年春暖花开。

逐渐消失的文化习俗

满族的历史并不长,却发展出别具特色的风俗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在恶劣自然条件下生生不息的顽强精神。

现如今东北的原生态满族人口不足万人,大多数满族人已经融入城市,丧失了自己的民族传统特色。年轻人不再记得自己的文化,淹没在奔波的工作生活中。

那些“八大碗”的美食,““萨满教”的传说,以及“三大怪”的故事,已经逐渐被忘记,终有一天会变成书本里的文字流传后人。

满族人没有绚烂的文化,甚至满文都是临时抱佛脚的产物,老百姓根本不认识。但是满族人对生命的追求朴实无华,生活习俗更是充满烟火气息,值得传承。

责任编辑:bH_04327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