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季平分三国,孙吴元占东方。
【资料图】
堪笑当时王濬,与人闲管兴亡。
相信了解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诸葛亮用兵是很谨慎的。最能体现这件事的应该就是诸葛亮否定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这件事也成为诸葛亮身上的一个争议点,有人认为诸葛亮太过保守,导致错失侵吞关中地区的好机会;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决策是正确的,"子午谷奇谋"成功的条件太过苛刻。其实曹真就曾经计划从子午谷行军,攻打蜀汉的门户汉中,结果被一场大雨困在原地。
子午谷在哪里
诸葛亮北伐有这么几条道路可以选择,由西向东依次排列为:祁山道、陈仓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诸葛亮的几次北伐中,第一次主力出祁山道进攻陇右,赵云的疑兵在褒斜道威胁关中;第二次北伐出陈仓故道,进攻陈仓城;第四次北伐走祁山道;第五次北伐走褒斜道。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并没有选择最靠东的傥骆道和子午道。按《读史方舆纪要·陕西五》的记载,子午道北口为子,到长安;南口为午,在洋县。从汉中到长安,路程六百六十里。诸葛亮不选择子午道、傥骆道,也在一定程度表面他的意图。诸葛亮本身并不想直扑关中,而是计划先取陇右作为东进的依托。
"子午谷奇谋"
曹真伐蜀的首尾始末
简单介绍完子午谷和"子午谷奇谋",接下来小编为读者详解曹真伐蜀的始末。
曹真伐蜀的历史背景
曹真伐蜀的时间,是在魏明帝曹叡时期的太和四年(即公元230年)。在此之前,诸葛亮已经进行过一伐、二伐和三伐,一次败,一次平,一次胜。在太和二年(即公元228年),曹魏大司马曹休在与东吴的"石亭之战"中惨败,不久后愤恨而死。在太和四年,曹真被升为大司马,顶替了曹休的位置,可谓人间已是巅。
蜀汉在西线没完没了的北伐(诸葛亮前三次北伐的频率很频繁),曹真刚刚晋升大司马,于是决定拿蜀汉开刀,最好直接拿下汉中,甚至灭亡蜀汉,一劳永逸。曹真原先的计划是走褒斜道,受到陈群的反对。陈群认为褒斜道路况恶劣,补给线又长,需要从长计议;后来曹真又提议走子午道,又被陈群反对。曹叡把陈群的意见送到曹真那里,曹真不认同,坚持伐蜀。华歆也反对伐蜀,但是仍然没有效果。
双方的进军路线
曹叡很明显也是相当支持曹真伐蜀的举动的。曹魏共有四路军队伐蜀,可以说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四路之中,曹真走子午道(《华阳国志》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的记载;《三国志·魏书·曹真传》、《三国志·魏书·华歆传》记载曹真走子午道,小编倾向于后者,可能张郃走褒斜道);一路走子午道(可能是张郃);一支从武威(有可能是郭淮、费曜,后面会提到);还有一路是荆州宛城的司马懿,沿汉水而上。
这是曹魏的进兵路线,蜀汉当然也进行了部署。诸葛亮在汉中的成固和赤阪(又名龙亭山,就在子午道的出口)屯军,又要求驻守江州的李严调集两万军队到汉中。为了调动李严,诸葛亮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来接手江州的防御,接替李严的位置。
天有不测风云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将会是曹魏和蜀汉之间的一场极为激烈的交锋。曹真刚刚进封大司马,如果在伐蜀的战争中取胜,地位会更加的牢固;汉中对蜀汉的意义更加重要,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如果失去汉中平原,蜀汉不但要承受汉中的压力,北伐的道路也会变得更加艰难,很有可能就在益州困死。所以对蜀汉来说,这场战争是只能赢不能输。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在曹魏行军的路上,下起了大雨,而且一下就是三十多天。本来长安到汉中的路况就非常恶劣,经过连天霪雨后就变得更加严重,不仅行军艰苦,粮食运输也更加困难。对此杨阜、王肃纷纷向曹叡进言,劝说曹叡诏回曹真。而且在第一次北伐,赵云被曹真击败,退军的时候破坏栈道,褒斜道不通。于是曹真、司马懿等人撤军。这次本来可能非常激烈的大战就这样以草草的结局收场。
期间发生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