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唐太宗为什么执着于打高句丽?表面看两人确实都打了高句丽,实际上根本不一样:打法不一样,结果不一样,最重要的是,动机也不一样。隋炀帝的动机是什么呢?没那么复杂,就是高元不来朝拜他,“藩礼颇阙”、“亏失藩礼”,根本不存在广大帝眼光独到战略牛,认识到了高丽的威胁。所以才有了“高丽若降者,即宜抚纳,不得纵兵。”这样风骚的微操,被高丽一遍遍打脸。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三征的时候开始甩锅别人“谅惛凶,罔识成败,高颎愎很,本无智谋,临三军犹儿戏,视人命如草芥,不遵成规,坐贻挠退”,结果高元请降,“上大悦”,就班师了?,你的战略牛逼呢?你的眼光独到呢?被揍了两回人家认个错你就赢了?这才叫临三军犹儿戏吧?内迁了多少人口?割占了几座城池?前两次陷在高丽的人也不要回去吗?景观拆了吗?唉,回去之后再叫高元来朝拜他,不来。
真没见过这种人,脸丢尽了,到唐朝时开始也顾不上高丽,“高丽虽臣于隋,而终拒炀帝,何臣之为?朕务安人,何必受其臣?”瞧见没,人家就想老百姓安稳过日子,根本不在乎你喊不喊人老大。结果大臣进言高丽不可不臣,然后,高丽直接称臣了。呃,我还没出兵,你就称臣了,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打了呢?因为出了个权臣盖苏文,弑王另立,但这事儿跟李世民也没关系。
泉盖苏文也没敢招惹唐朝,高丽对唐朝还是很恭顺。但这人的存在已经影响了东北亚地区生态平衡,换句话说东北亚不允许有这么牛的存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这才叫战略眼光,人就是冲着灭国去的,前面那货有么?不得不说,前面那货打高丽败的太惨,以至于唐初不少人包括房魏这样的名臣都心有余悸,听说李世民也要打高丽怕重蹈覆辙。
李世民虽善于纳谏,但水平明显更高,都虚心地没有接受,李靖,李绩,加上李世民可以说是当时最顶级的三个军事家了吧,都认为高句丽该打,可见英雄所见略同。而且李世民也没有拼了命要打啊?哪怕在泉盖苏文出道之后,李世民也是通过外交手段一遍遍试探,并在新罗几乎坚持不住的情况下才果断出手的。还有,网络上吹嘘游牧民族的文章多,可其实游牧民族人口少居住分散粮食储备少。
其并不容易发动大规模对外入侵,但如果游牧或渔猎民族获得农耕基地后,就人口粮食都大幅增加,并且以其军事传统获得优势,中原如果不能打下其农耕基地,就得长期维持军力防范,军事开支会不堪重负,所以,中原必须长痛不如短痛,发动对高句丽的进攻。汉代成功打下河套而兴盛,隋代打高句丽失败而亡,唐代打下高句丽而兴盛,宋代打燕云失败但有南方经济兴起就撑住了,明代打满清失败就那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