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来形容诸葛亮的北伐。从古至今,诸葛亮“六出祁山”(历史记载是五次),从来都是一场充满了争议的战争。
有人认为:诸葛亮就是在穷兵黩武,明知打不过,还是要北伐,诸葛亮这是在自取灭亡。
【资料图】
但这种观点,显然没有看懂诸葛亮北伐的深层用意。
01 诸葛亮北伐,实际上是相机而动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发生在公元228年,就在一年多以前,曹魏方面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魏文帝曹丕病死。而魏明帝曹睿继位后,根基不稳,还把辅政大臣之一的司马懿给贬到了家中。这正是蜀国用兵的良机,而果然在战争初期,诸葛亮也打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
第二次北伐,诸葛亮也是利用魏国曹休伐吴大败的机会,出兵与孙吴东西呼应。第三次北伐,是在第二次北伐刚刚结束后不久的公元229年,诸葛亮同样是为了达到出其不意的战略目的。
第四次北伐,诸葛亮是为了配合东吴在合肥的军事行动,形成对魏国的东西夹击之势。而第五次北伐,也是在孙权应蜀国之约,分三路攻魏的情况下进行的,诸葛亮与孙权的军事行动遥相呼应。
所以说,诸葛亮北伐,基本上都是选择了出其不意的时机,或者与孙吴联合出兵的方式,没有任何单独军事冒险的举动。而事实也证明,诸葛亮北伐,虽然没有取得什么重大军事胜利,但也没有遭到过较大的失败。
02 诸葛亮北伐,赢得了百姓的拥护
诸葛亮无论是在生前还是在身后,在蜀汉都赢得了崇高的声望。这一点,在他死后百姓们的反应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蜀中百姓强烈要求朝廷为诸葛亮建庙,但刘禅一度因为诸葛亮毕竟是臣子,按规矩不可建庙,没有批准。但迫于压力,刘禅最后还是破例,在定军山为诸葛亮建庙祭祀。
因此,如果诸葛亮连年用兵北伐,没有得到百姓的拥护,就不可能出现上面这种现象。
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在北伐的同时,还善于治国,蜀国出现了“田畴僻,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的繁荣局面。
03 诸葛亮北伐,其实是一种积极防御
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是最弱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弱小对抗强大,失败也是再正常不过的结局。可是,在世界战争史上,弱小一方利用强大一方的破绽,反戈一击,逆袭成功的,也不少见。比如曹操的官渡之战、周瑜的赤壁之战等等。
因此,诸葛亮的北伐,就具备了积极防御的含义:一是通过伐魏来振奋军民士气,巩固吴蜀联盟;二是以攻代守,通过主动骚扰敌国,来延缓敌人的进攻;三是通过主动出击,积极寻找消灭对手的战略机遇。
所以说,诸葛亮北伐中原,并非是不自量力的妄动干戈,而是在充分了解敌我力量对比后,做出的积极主动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