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春秋时期,出于遏制强大晋国的需要,秦国和楚国保持了长期的联姻同盟关系。不过,进入到战国时期,因为晋国分为韩国、魏国、赵国这三国,也即来自晋国的威胁解除后,楚国和秦国的同盟关系逐渐失去了维系的基础。特别是在商鞅变法后,秦国因为对外扩张的需要,自然将矛头对准了疆域辽阔的楚国。
【资料图】
于是,在战国中期,秦国和楚国之间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特别是在楚怀王在位时,秦国和楚国之间的战役不仅规模较大,甚至还将其他诸侯国也牵涉进来。其中,就笔者今天要说的蓝田之战,堪称楚国最大规模的反击,也即楚怀王调动了数十万大军来报复秦国,并一度威胁到了秦国的都城咸阳。
一
具体来说,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世,熊槐继位,史称“楚怀王”。 在位期间,他曾破格任用屈原进行变法,但变法半途而废。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击败魏国,夺取八城;楚怀王十一年(公元前318年),担任五国联盟的纵长,合纵伐秦。虽然五国伐秦没能重创秦国,但是,秦国显然对楚国颇有怨言,这也是蓝田之战的历史背景。
五国伐秦后,经过张仪这位纵横家的斡旋,秦国、韩国、魏国之间结成了联盟,这在一定程度上拆散了山东六国的联盟。对此,楚怀王自然是不甘示弱,于是,公元前312年,楚国和齐国结盟,以此对抗秦国、韩国、魏国等结盟的诸侯国。
鉴于楚国和齐国都是强国,二者之间的结盟,无疑会对秦国造成不小的威胁。于是,秦惠文王派出张仪来离间楚国和齐国。对此,张仪欺骗楚怀王,只要楚国和齐国断交,秦国就会割让600里土地给楚国。楚怀王信以为真,果真和齐国断交。当然,张仪不可能真的兑现承诺。
二
面对张仪的欺骗,楚怀王自然是恼羞成怒,于是发动大军进攻秦国。彼时,楚国将领景翠率领大军在丹阳和秦国、韩国的联军作战,而秦军的将领是樗里疾。樗里疾因足智多谋,绰号“智囊”,他在丹阳击败了楚军,取得了斩首八万的战绩,并俘获了七十多位楚国将领,这就是丹阳之战,也是蓝田之战的前奏。
值得注意的是,在丹阳之战失利后,楚怀王没有认输,选择调动全国的军队来进攻秦国。对于这一次楚国大军的规模,史料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考虑到楚国的人口规模,参与蓝田之战的楚军应该在30万—50万之间。
因为是倾全国之力,加上秦国一开始的准备不够充足,所以楚军不仅收回了全部失地,而且击破了武关,到达距离秦国都城咸阳百里左右的蓝田,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一带。
由此,对于冲冠一怒的楚国大军,可谓打到了秦国的老家。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蓝田之战无疑是给秦国生存带来了最大威胁。如果楚军可以更进一步,说不定能够攻下秦国的都城咸阳。不过,对于坚韧的秦国,在险境中迅速做出了反应和调整。
三
一方面,秦国立即从全国各地调集军队,从而在蓝田一带遏制楚军的进攻势头。另一方面,秦国继续采用合纵联盟的策略,派人联系韩国、魏国,促使二者进攻楚国的后方,比如进攻南阳等地。因此,蓝田之战在后期出现了秦国、楚国、韩国、魏国四国参战的形势。在此基础上,这四国的整个参战兵力,无疑达到了百万规模,只是在集中程度上不如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
由于楚国后方防御空虚,韩国、魏国联军趁势攻占召陵等城池。为了避免腹背受敌的困境,楚怀王只能下令从秦国撤军,并在公元前311年向秦国求和,也即以输家的身份结束了蓝田之战。
总的来说,在蓝田之战中,虽然楚国给秦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但是,因为楚军深入敌后,后勤补给难以维系,再加上韩国和魏国的偷袭,这导致以一敌三的楚国最终吃到了败仗。最终,楚怀王在公元前312年发动丹阳、蓝田之战,损兵折将、痛失汉中,这促使楚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