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天天快看点丨从开仓,借粮,捐粮,看明代赈灾的各项举措

2023-03-24 06:39:36
A+ A-

全文共2045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

在明代,由于长江中下游是国家的经济重心,江南的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纺织、陶器、印刷业等手工业也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湖广、江西两省是一个发展迅速、人口众多、生产规模大、生产规模大、生产规模大的国家。但在该区域的繁华之下,有另一幅景象:时常发生灾害,人们的日子过得很艰难。

明代是个多灾的国度,袁祖亮的《中国灾害通史》记载,自朱元璋即位至崇祯自缢的277年间,共有水,旱,震,疫,尘,风,霜,雪,冻,等自然灾害3952次,平均每年14.2次,其中277年中仅有3年没有发生过自然灾害。在灾害频发的背景下,仍有大量有关灾荒的文献和救灾备荒理论得以保留,这对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资料图)

1.定位

长江中下游地区位于东经108-122度,北纬25-35度,是一种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地区全年降水量丰富,但在其东部,却存在着夏秋两季频繁发生的强台风。

江河,浦,港,河流纵横,地形又低,加上长江的天时地利,又有太湖、鄱阳湖、洞庭湖等数个大型湖泊,淡水资源极为充足,是发展农业的基础,但同样也是水灾的隐患。

地理位置上,位于长江的中下游、浙江的东南、江西的南边、湖广西的南边,是一片低洼地带。

2.天然资源

长江资源富饶,渔猎可以解决生活必需品,因此,长江地区的农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远不如北方,直到两汉时期,还是一片地大地小,人口稀少。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区,降水充沛,主要作物为稻米。自南宋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普遍种植短生米,如“占成米”,具有生长时间短、丰产、廉价等特点。在此期间,从收获到来年的播种,以小麦、大麦等作物为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作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茶叶、靛青、果子、棉絮、蚕丝、麻布。

明代江南的棉纺、制瓷业、榨油业、造纸、制糖业、制茶业和浆染业都很发达,在这些工业中,景德镇、浙江处州和南直隶的宜兴三个地方都已形成了相当规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大批的劳力离开了耕种,从事买卖的同时,也有大批的人从事纺织、制陶等手工业。

明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我尝总览市之利,其所占之地,多属东南,尤以罗,绮,绢织,三吴,三吴,五。余先世就是靠着巧夺天工起家的,现在三国中,巧夺天工的人,还是以巧夺天工著称。

3.危害性

江南的繁荣,也为这场大饥荒埋下了种子,因为农民都集中在商业和手工业上,使得他们在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很难适应,往往要依靠外地来补充。

15-16世纪,随着江南棉花和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然而,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传统的引水措施却逐渐被废弃,引水管网的密布程度也随之下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长江流域的大量围垦围湖,植被的破坏,自然调节能力的减弱,是导致长江流域水患的主要因素。

1.灾害案例

据资料显示,长江中、下游的灾情较小,而南、北直隶省则多,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明代的两个主要城市,人口和经济都很发达,一旦发生灾情,灾情就会增加。

2.多灾多灾,大灾小灾交织

在这些灾害中,以明代为主,以成化嘉靖,万历,崇祯末年为多点,并伴随有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灾害暴发。在灾害方面,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大范围的灾害,另一类是持续性的灾害,如万历十年四月的京师大瘟疫。十五年五月,又是一场瘟疫。

3.灾害类型多样,以旱灾和水灾为主

长江中下游为亚热带季风地区,夏天多雨;明代长江开垦,水土流失,造成湖面萎缩,大雨倾盆,荆江位于湖广,河道曲折,部分地区水网不健全,易发洪涝。

受夏季台风的影响,我国东海岸易遭受暴雨和潮汐的侵袭,且位于梅雨区,春、夏季降雨多,河道决口洪涝灾害频发。

1.耕种

明代通过对历次仓储制改革的实践,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仓储制制度,包括预备仓、济农仓和社仓。

“大洪武时,天下皆有粮仓,以备大旱时赈济灾民之用。”挑选一位年长的,有能力的。随即,吩咐户部再拿出二百多万两白银,用来预备粮食。如有一州,在其地界上设置四个分所,以供百姓居住之用。如果民有多余的粮食,想要兑换,就许运到粮仓,然后以价格偿还,朝廷以钱养人。若遇大灾,则开仓放粮,保庶几民不受饥荒之苦。

2.粮食出借

直接送粮,消耗很大,除非是遇到天灾,才会用借贷的方式,借贷的方式,有免息,有有息,等收获好了再归还。在大灾难来临时,人们往往无法还清借来的粮食。在明代,皇上也有过大赦天下的先例。

3.施舍食品

赈灾是赈灾中常见的一种赈灾方式,而在明代,赈灾又有了更大的发展与普及。明嘉靖时期,我国已有“米业”的兴盛,《明史食货志》中有“世宗以来米业之治”的记录,该方法相对于其他的米业而言,具有简单易行、省钱省力、易用等特点。

没有人愿意一生都生活在危险之中,所以在面临大难之时,要学会利用前人的智慧,尽量减少自己的伤亡,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更多的生存机会。

古今中外的赈灾经验,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借鉴借鉴。更要懂得,只有在远古时期,历经磨难,方知太平,方知太平,方知富贵。

责任编辑:bH_0582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