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这是我们的文字,你看得懂吗?”
【资料图】
西夏王朝建于公元1038年,历经10代君主,于1227年被蒙古所灭,前后西近两个世纪,当时,由党项族占统治地位的西夏与宋、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开国皇帝李元昊,在西夏建官制、设兵防、创文字、兴学校、完备典章制度。在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往中,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文化,开发、稳定了西北边陲,在我国中世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西夏的灭亡——这个在中国西部曾一度辉煌的王国悄然失踪了,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迷。
关于西夏文的创造,中国历史书上有好几种不同的记载。一说太祖李德明所创(《辽史》),又说李元吴自创(曾巩《隆平集》),或说元昊之徒遇乞所创(沈括《梦溪笔谈》),还有一说元昊白制、野利仁荣演绎(《宋史》)。
一种文字的创制冒出了这么多说法,的确是神神秘秘。
1908年初春,一队沙俄的探险家在队长柯兹洛夫的率领下,隐没在通往哈拉浩特(黑水城),古城的风沙弥漫中,时经两年,柯兹洛夫两度偷偷地发掘了古城,在一座古塔中,他们发掘到一处珍藏西夏文字书籍的“书库”。在这里获得的西夏文书籍后来又运到沙俄的彼得堡。
于是哈拉浩特西夏文书的发现,像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敦煌文书的发现一样,轰动了全世界学术界。
其实,早在哈拉浩特发现之前,我国清代学者张澍,于1804年最先发现并撰文介绍了武威的西夏文碑:重修凉州护国寺感应塔碑》,但他并不认识西夏文字。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西方学者开始注意西夏文字,他们或从居庸关六体石刻上;或从西夏文钱币开始考释西夏文字。但只是当他们看到了张澍发现和介绍的西夏文碑后,西夏文字的释读才有了初步的进展。
西夏文字仿照汉字创制,汉字书法有篆、隶、真(即楷书)、行、草五种书体,传世西夏文献中已发现篆、楷、行、草四种书体,而未见西夏文隶书。
汉字书体是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西夏文字则是对汉字楷书笔画的模仿。西夏文篆书是模仿汉字小篆的,未经过使用中的演化。西夏行书、草书则是在长期应用中自然形成的,因此西夏文书体不同于汉字,不可能有一个隶书阶段。
楷书:西夏文字书法以楷书为主,“形体方整”是西夏文楷书的特点。西夏文字形体笔画繁复、方正均匀,因此在书写时更注意结体自然,点画穿插有序,繁而不乱。
有的书法家认为:西夏文楷书的用笔不但用藏锋和中锋,而且时有侧锋入纸,锋棱明显,使笔画生动多姿。笔画中的“撇”、“捺”、“勾”用笔较重而露锋。所谓藏露兼施,方圆并出,既显骨力又显精神,是西夏文楷书用笔的一大特点。
篆书:西夏篆书显然是仿照汉字小篆,从西夏文楷书演化而成,应当完全采用汉文小篆用笔方法,回环照应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而揖让有方。
但同样在篆、楷之间的对比上,西夏文比汉文更繁复,其中原因是汉文由篆而楷经过了笔画的简约;西夏文由楷而篆,为增加装饰效果有增无减。
行书、草书:传世的西夏写本文献中有大量的行、草文献,内容有抄本佛经,但多见于世俗文书。西夏行、草文献,多为抄写快捷便利,少数的行、草文献注重字体的美观与艺术感。
一般说来,西夏文行、草书写行笔与汉文相似,行书用笔灵活,线条活泼流动,随意自然,在外形结构上十分讲究。西夏文草书,以黑水城文献中发现的草书西夏文《孝经》为代表,字画简约流畅,结构均匀自然,笔画基本规范,其布白章法虽显稚拙而独具风韵。
最后还要说一下,西夏文字是世界上较难学的古文字之一,世有“绝学”之称。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未正式出版一部西夏文字典。西夏学泰斗李范文先生历经艰辛,终于编撰出一部字典。
西夏文共计5800多字,而这部字典将各种异体字俱收入其中,共计6000字。每字的形、声、义均经严谨考证。字字有出处,例句详而不繁。为了解决西夏文正字,避免誊写笔误,特请书法家写成印刷体字表,然后影印,再一字一字剪贴于纸上,校对后再剪贴在汉字版面上,照相制版。
在内容上,集古今中外研究西夏文字之大成。所举例句,均注出处。用汉文、英文两种文字释义。注音采用西夏人的反切注音,译成汉文,再注国际音标。
如此独特的大字典,不仅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具有鉴赏、收藏价值。它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是打开西夏文文献的金钥匙;而且也是融艺术与文物为一体的稀世珍品,值得永远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