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并非曹操一生中最后一次南下。公元213年正月,曹操再次南征,兵临濡须口(今安徽巢湖),但战况仍然不理想:
"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权以水军围取,得三千余人,其没溺者亦数千人。"(《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历》)
(资料图片)
战争一开始,孙权就给了曹操当头一棒,让魏军损失了大几千人。
然而这还没到重点,接下来,孙权更是打嗨了,他艺高人胆大,给不习水战的曹军好好上了一课:
"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箭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三国志·吴主传》注引《魏略》)
曹操见孙权竟有如此操作,信心掉得渣都不剩,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历》)
曹操与孙权的父亲孙坚同辈,如此夸奖一下侄子辈的孙权,本不足为奇。然而,令人尴尬的是:曹操的长子曹丕,也参加了这次战役,此时就在曹操身边。
不知道听到父亲这样夸奖孙权,曹丕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幸好曹操在后面还说了一句:"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刘景升就是刘表,"豚"乃是猪的意思。如果没有刘表的儿子替自己挨骂,曹丕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一、战略上的对比
1、曹丕
曹操去世,对于魏、吴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这一时期,曹丕和孙权都调整了自己的战略。
对于曹丕来讲,曹魏的内部形势还是相当稳固的。一方面,经过曹操多年经营,在北方的统治已经非常巩固,军事力量也牢牢控制在曹家手中。另一方面,曹丕实行的"九品中正制",也让世家大族们对他竖起了大拇指。这些都为他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
(2)加紧实施以魏代汉,踢好临门一脚。
曹操曾自比周文王,言下之意,曹丕就是灭商朝的周武王了。曹丕继承王位后,马上开始了铺天盖地的正统性宣传,为自己接受汉献帝禅位而造势。
一方面,在曹魏内部,黄龙、凤凰、麒麟等各种瑞兽层出不穷,仿佛都要赶来开会一般,这就是曹丕称帝的最好舆论基础。
另一方面,孙权为了取得曹丕的支持,向曹魏称臣。虽然知道孙权不是真心,但此举对曹丕称帝却大有裨益,于是曹丕也欣然接受。
2、孙权
曹丕称帝后,刘备也在成都称帝。第二年,刘备领兵数万伐吴。
为了稳住曹丕,避免陷入两线作战,孙权并没有急于称帝,而是暂时称"吴王"。而且,他还放低姿态,向曹丕称臣。
曹丕看出了孙权动机不纯,在"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三国志·文帝纪》)的同时,还便将了他一军,要求孙权提供一个儿子来洛阳做人质,也就是所谓的"质子"。
这是对孙权的一次重大考验:如果拒绝派质子过去,则明摆着是称臣动机不纯,给曹丕发兵攻吴的理由;而如果派儿子过去,将来肯定会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