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国演义》里面说道杨修被杀,是著名的“鸡肋”事件。
(相关资料图)
实际上是杨修卷入了曹氏兄弟夺储之争的活动中。杨修被杀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9年),《三国志》对杨修被杀记录不详,只说了句“且以袁术自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
曹操与袁绍、袁术都是死对头,杨修又是袁术的外甥,为杜绝后患,加上杨修卷入曹氏兄弟夺位之争,曹操就将杨修杀掉。
2、诸葛亮没有参与汉中之战,他在这一时期开始主持蜀中事务,经营大后方,并不是像《三国演义》那样天天在战场上率军作战。诸葛亮把蜀中经营得井井有条,使得蜀中得以安居乐业,这个功劳确实很大,因此刘备才得以在前方安心作战。
诸葛亮第一次指挥军事和带兵打仗是在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征雍闿和孟获。
3、史书上魏延的第一次亮相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刘备称汉中王,封魏延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魏延以前是干什么的,《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讲得不是很清楚,只说:“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曲部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4、《三国演义》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他在攻打樊城时被曹仁弓弩手所伤,右臂中箭。这箭有毒,众将见关公不肯退兵,疮又不痊,阴雨天就疼,只得四方访问名医。后来是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手术时血流如注,而关羽一边下棋,一边喝酒,神情自若。其实这与历史差别太大。
实际上,关羽中箭治伤是在建安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之间(218-219年),而华佗早已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就已去世了。
5、《晋书》上说,在曹操病逝到曹丕承袭父亲曹操之职这个最困难的时期里,是司马懿帮他渡过了这个难关。在司马懿的本传里只有一句话:“朝野危惧,帝纲纪丧事,内外肃然。”估计这是司马懿的后人为彰显司马懿的功劳,硬加上去的。其实起关键作用的还是贾逵。
当时,洛阳乱得很,大家建议暂时秘不发丧,等局势稳定再说。谏议大夫贾逵不同意,坚持派使者到各地去发丧,让内外官员都来吊丧。青州兵听说主帅已亡,敲着鼓一批批地走散了。大臣们认为应当马上禁止青州兵这种无视军纪的行为,不服从的就要治罪,贾奎还是不同意。贾逵和在洛阳的文武百官把曹操的遗体入殓,然后与夏侯尚将之送还邺城,由太子曹丕主丧,并奉魏王王妃(曹丕之母)诏迎曹丕为魏王、丞相,领冀州牧。
6、《三国演义》里,曹丕令曹植七步成诗。曹植诗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实际这首诗应该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而且,七步诗并不见《三国志》中,而是在《世说新语》里找出来的。在曹植的作品中找不到这首诗,其实很好理解。因为编曹植的诗,是在曹植死后的那一年。主持这个工作的是曹丕的儿子曹叡。曹植死后,曹叡觉得叔叔曹植很老实,被父亲曹丕逼成那个样子,实在是有点过分,于是下令将叔叔的诗结集。但这首诗反映的是曹氏兄弟自相残杀的故事,而且反映出曹丕最为残暴的一面。所以,曹植的诗集里面没有这首诗,是很正常的。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后来是魏国的官员,他当然不会把这个情节如实记录,只说了一句“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曹子建七步成诗的真实性谁也说不清了,但兄弟相残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7、刘封之死,《三国演义》说是他不救关羽,导致关羽被杀,丧失荆州要地;处理不好与孟达的关系,致使孟达叛逃。只有赐死了。
这里面还有个深层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也就是说,刘封这个人很猛,如果刘禅继位之后,是很难驾驭,有可能反叛的。
8、《三国演义》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带着七十万大军前来征讨东吴,实际上是有明显的夸大。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千万,魏国就占了很大的人口比重。刘备只占有益州一州,何来七十万大军呢?其实刘备征讨孙权的大军只有五万多一点,而迎战刘备的陆逊的部队也只有五万人。
9、历史上的黄权远比《三国演义》中出名。他先是刘璋手下大将,刘备入川后投降刘备,但蜀汉政权起了较大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刘备征讨东吴,不听黄权建议,黄权带兵先行东下,而是将黄权调到长江以北防备魏国,失去了在夷陵之战的作战机会,也就使得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东吴打得大败。
后来黄权发现归途已被东吴切断,在万般无奈不之下,他只得投降魏国,但蜀汉对黄权的家属照顾得很好,可见黄权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心目中地位很高。
10、《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七纵,过程比较复杂,最后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表示心悦诚服地服从蜀国中央政府的领导。
真实的情况很简单,就是诸葛亮打了几仗就搞定了孟获。诸葛亮和孟获接触的时间很少。《三国志》对孟获这个人讲得很少,只是一笔带过。那个七擒七纵的故事,是在裴松的注里才出现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