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李牧,是战国时期一位能文能武的优秀将领,他不仅有像廉颇一样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还十分擅长军事谋略,是秦灭赵国的最大阻碍者。有人曾评价李牧说“李牧不死,赵国不亡”,秦国也没有办法统一六国。这就让人好奇,历史上的李牧真的有这么厉害吗?如果给他生存的机会,这位“北方良将”真的能力挽狂澜吗?
据记载,李牧是一个右臂无法伸直的残疾人,他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靠的不是高强的武艺,而是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从他与匈奴的对战之中就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匈奴连年灾害,冻死了无数的牛马羊群,很多匈奴人连基本的生计都没有办法维持,面对这样的情况,生性彪悍好斗的匈奴人,只能将目光打到了作为近邻的大汉朝身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于是在那几年的时间里,匈奴人三天一小抢,五天一大抢,让汉朝边境的百姓们苦不堪言,可当时正值七国争霸,所有的精锐兵力,都调到了中央,根本没有闲工夫管边境人民的死活。而李牧在得知了边境的情况后,决定挺身而出,改变这一切。他只身来到雁门关,向周围的居民收集匈奴人的情报,制定好作战的计划。
与急性子的匈奴人不同,李牧并没有贪功冒进,而是采取了示弱的手段,每次遇到匈奴入侵的时候,李牧都会要求军队退居营地坚守,绝不主动应战。几年过去,汉朝的兵马几乎没什么损失,而匈奴的统治者则认为李牧是一个胆小鬼,于是便从最开始的小心谨慎,变成了肆无忌惮地入侵。
直到有一次,李牧再次佯装战败,将几千人故意丢到了匈奴面前。匈奴的单于听说了这个消息,立即带着一大批军队攻了进来。然而这正中了李牧的下怀,他在匈奴大军的必经之地,布下了大量奇兵,用于吸引匈奴人的注意力。
而他自己则亲自带队,从匈奴的左右两侧包抄过去,这一场战争,大汉的军队一改往日畏畏缩缩的样子,李牧更是骑马持枪,杀敌无数,直接击溃了匈奴大军,斩杀了匈奴整整十万兵马。此后的十多年里,匈奴再也不敢前来接近赵国的边境,而李牧也得到了赵国统治者的重用,其威名更是传遍了大江南北。
在之后和秦国的一系列对战中,李牧从未有过败绩,展现出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尤其是肥之战中,秦军挟大胜之势归来,在赵国城外虎视眈眈,面对号称七国最强的秦军,李牧丝毫没有胆怯之意。他采用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牢牢把控住了战场的主动权,又带领军队北上,重创了秦国的主要军队,最终以少胜多,歼灭了秦军数万兵马。
这一场胜仗,为赵国争取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秦国见赵国这个骨头十分难啃,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其他国家身上,赵国也因此多延续了几十年。真的能力挽狂澜?可惜,世有千里马,却难有识得千里马的人,那时候秦国大将王翦,认识到李牧是个巨大的威胁,要是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就很难快速取胜。
于是王翦派出奸细,在赵国散播谣言,谎称李牧勾结秦军,意图谋反。而昏聩的赵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命人暗中布置圈套,斩杀了李牧。由此才会有人感叹“李牧不死,赵国不亡”。他们认为,如果李牧没有含冤被杀,他就能力挽狂澜,重新书写七国的历史。那么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赵国在经历了多次战争之后,国力早就处在了一个极其微弱的状态了。而秦国在历代君王不遗余力地发展下,实力早就远超其他六国。嬴政即位后,将秦国的主心骨放到了攻打其他六国之上,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光靠李牧一人之力,还不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而且除去秦军的威胁之外,赵国自身的政治、民生也存在很大问题,就算没有秦国,赵国自己也会走上覆灭的道路。李牧可以拯救赵国一次两次三次,但不能拯救赵国一辈子。如果赵王没有将李牧斩杀,或许赵国还能多苟延残喘几年。但是要想彻底改变这个结局,光靠李牧一人之力是不行的,赵国需要的是千千万万个像李牧的这样的人。
导读:李牧,是战国时期一位能文能武的优秀将领,他不仅有像廉颇一样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还十分擅长军事谋略,是秦灭赵国的最大阻碍者。有人曾评价李牧说“李牧不死,赵国不亡”,秦国也没有办法统一六国。这就让人好奇,历史上的李牧真的有这么厉害吗?如果给他生存的机会,这位“北方良将”真的能力挽狂澜吗?
据记载,李牧是一个右臂无法伸直的残疾人,他能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靠的不是高强的武艺,而是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从他与匈奴的对战之中就可以看出。那时候的匈奴连年灾害,冻死了无数的牛马羊群,很多匈奴人连基本的生计都没有办法维持,面对这样的情况,生性彪悍好斗的匈奴人,只能将目光打到了作为近邻的大汉朝身上。
于是在那几年的时间里,匈奴人三天一小抢,五天一大抢,让汉朝边境的百姓们苦不堪言,可当时正值七国争霸,所有的精锐兵力,都调到了中央,根本没有闲工夫管边境人民的死活。而李牧在得知了边境的情况后,决定挺身而出,改变这一切。他只身来到雁门关,向周围的居民收集匈奴人的情报,制定好作战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