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导读:郑王王世充声名狼藉,连自己的臣民都对他愤恨不已,但是他在降唐后却保住了一条命,李渊特旨将他免死流放。夏王窦德建跟王世充正好相反,他素来以仁义行事,可就是这么一位仁君,却在被俘后被李唐身送东市、斩首示众。
这两位枭雄的结局还真是应了“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的古语,素来以仁义治天下的李唐为什么会如此处理这二位呢?
(相关资料图)
我们先来交代下关于二位命运的虎牢关之战
公元620年,大唐已经基本肃清了其他割据一方的枭雄,唯一能与李唐抗衡的也只有王世充和窦建德了。
同年7月,唐军在秦王李世民的统帅下,出关与王世充逐鹿中原。此时的唐军实力雄厚,兵强马壮,虽然王世充部稍稍弱势,但是在自己的地盘内作战,又早有准备,本该有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可是一开战,郑王王世充就傻眼了。
由于郑王平日里横征暴敛,刚愎自用对自己的部下很不好,惹得臣民们对他早已经是怨声载道。
与唐军刚一交战,局势就迅速恶化,各地守将纷纷不战而溃,争先恐后的都投降了唐军。仅仅两个月时间,郑国就只剩下洛阳这最后一座孤城了。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向河北的窦建德求救。夏王窦建德与王世充本来是相互争斗的宿敌,可是窦建德十分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于是在公元621年2月,亲自领军援助郑王。
在与唐军对峙初期,李世民命副帅李元吉据守洛阳城外,防备王世充狗急跳墙,而自己亲率铁骑阻扰窦建德的援助。唐军利用自身铁骑的优势,多次袭扰窦军,夏王损失惨重。
在此不利的情况下,窦建德的幕僚凌敬提出:“应当避开唐军的锋芒,过黄河夺取河东之地,此乃围魏救赵的上策”。要说这个计策实在是高,既可以趁机扩充自己的地盘,又可以降低自己的损失,也能达到迫使唐军回援,解郑王被围之困。连夏王的妻子曹氏都劝窦建德采纳这个建议,可是窦建德却义正言辞的说道:“郑王危在旦夕,既然答应了援助,怎么能自食其言,让天下人耻笑呢”。于是全军向虎牢关进发,准备与唐军决一死战。
窦军虽然有数十万之众,但行动缓慢,唐军正是利用了这一弱点,派出铁骑左右偷袭,最终在牛口渚活捉了夏王窦建德。
主帅成了俘虏,窦军瞬间土崩瓦解,王世充一看救援无望,也只能出城投降了,唐军将二人押赴长安。
不同的人设,不同的结局
窦建德和王世充都是隋末比较出名的枭雄,如今战败,李渊如何处置他们成了天下热议的话题。
关于这二人,天下人对他们的品行为人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
夏王窦建德素来以仁义行事,这一点颇像三国时期的刘备。他之所以能雄踞河北,也正是因为他的仁义。
《旧唐书》记载“少时,颇以然诺为事。尝有乡人丧亲,家贫无以葬, 时建德耕于田中,闻而叹息,遽辍耕牛,往给丧事,由是大为乡党所称”。
起兵后,由于窦建德待士卒如兄弟,常常同甘共苦,所得财物也尽数分给士兵,所以窦建德靠着他的仁义是迅速壮大,争相投奔他的人是越来越多,不到几年时间就从一个底层的农民纵身一跃,成了称霸一方的诸侯。
在河北地区,窦建德被百姓称为“义王”,窦建德落败后,他的余恩仍旧留存在百姓心中,并为其建庙,世代供奉。
而王世充却刚好与窦建德相反,不论是哪本史料,对他的记载都不好。史料记载,王世充其人“好猜忌,信谗言”。早期的瓦岗五虎将曾投奔王世充,但都因为王世充的“小人行径”而纷纷“背叛”。
总得来说,王世充是个弑主求荣十足的小人,窦建德则是百姓心中的好义王。
但是李渊最后将义王窦建德处死,却放了小人王世充一条生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得说说李渊的考虑了。
窦建德在河北地区名望极高,如果不杀了他,难保还会有人依附他。而王世充则不然,他在兵败前已经是众叛亲离,就算放了他,对大唐也不会有威胁。果不出李渊所料,虽然王世充勉强保了条小命,但在流配途中就被他自己的仇家给杀了。
李渊斩杀窦德建后,河北百姓仍然感念窦建德的仁义,在河北为他建起了“窦王庙”世代供奉。
而大唐想要的斩草除根目的也没有达到,虽然窦建德已死,河北百姓也从来没有真正臣服大唐。不久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就啸聚了数万之众,继续与唐军抗衡。
结语
从窦建德和王世充的不同人生可以看出,这世界无所谓小人与仁君,只是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需要罢了。
窦建德靠着仁义起家,最终也死在了仁义上,可谓成也于斯败也于斯;而王世充则靠着自己的小人行径暂时保住了一条命,但总归作恶太多,最终也没落得好下场。
窦建德虽死,但他给世人留下了好印象,这才是李渊所害怕的。为了彻底斩草除根,李渊做了一回“小人”,可也难改河北之地继续“反叛”的结果。
由此可见,“仁义”倒是很可怕的东西,它既能保人命也能要人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