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菜品,名为碧涧羹。古人在诗词歌赋之中,可谓是将其吹上了天,不过到了现代,它却很少被人提及,只是因为其本身只是一道普通的菜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资料图)
唐代大诗人杜甫,向来以写忧国忧民的诗歌而颇负盛名,可是您也许并不知道,其实相比于其他诗人,杜甫也与文豪苏东坡相似,极其喜欢烹饪各类美食。杜甫曾经作过一首诗,名曰
《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而其中有一句诗歌就是“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由此可以发现,杜甫老先生对鲜鲫银丝脍和香芹碧涧羹颇为喜欢,否则的话,也不会将其赋予诗歌之中。此时可能会有读者感到好奇,所谓的“鲜鲫银丝脍,香芹碧涧羹”究竟是什么?其实翻译过来很简单,就是“把活鲜的鲫鱼切成银丝煲脍,用碧水涧傍的水芹熬成香羹”。
此时可能会有读者感到陌生,所谓“碧涧羹”究竟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它的做法已经被宋代文人林洪记载于著作《山家清供》中。书中记载称,在农历二三月的时候,正是采水芹最好的季节,将其茎叶洗净焯熟并细切,再讲加醋研磨的芝麻糊、五香、盐等放进水中同熬,便可以得到一道美味的碧涧羹了。至于熬煮的时间究竟有多久?书中并未给予实际的交代,但是我们可以想象,若是想将芹菜熬成粥,起码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也正是因为如此,不少文人雅客都十分喜好碧涧羹菜品,甚至对其推崇备至,认为食用碧涧羹才是文人的标配。
既然碧涧羹如此受人推崇,那么其自身的味道一定相当美味吧?在我们谈及味道之前,首先要谈一谈古人对于水芹的态度。古人认为水芹是君子的专属食物,其种植历史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诗经》云:“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中的“芹”,便是“水芹”。水芹是一种近似于野生的蔬菜,多生长于地处里下河气候,尤其喜欢生长在水边,故此取名“水芹”。
作为一种极普通的蔬菜,水芹却很有文化意蕴。《诗经•鲁颂•泮水》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人们在欢乐庆祝时,都要准备一些水芹食用。古代时,泮水之畔的泮宫,是鲁国学宫。相传,学子们如果有幸得了高中,须得在大成门边的泮池里采些水芹,并插在帽上到孔庙祭拜,如此才算是真正的秀才或士子。正是因为如此,后人称考中秀才为“入泮”或“采芹”。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也以诗意般的手法,咏联称采芹者为“新绿涨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平添了几分诗意的气息。
更有趣的是,水芹也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古代除夕夜的餐桌上,往往都不会少一种菜品,它就是“水芹热炒茶干”。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芹”与“勤”同音,而勤劳能够致富发家,故此人们才会图个吉利。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水芹的茎是管状的,除夕食了这一道大菜,来年可以“路路通”。
关于碧涧羹的做法,现代人已经了然于胸,故此也有不少人尝试着将其烹饪出来。可是在烹饪完毕之后,现代人才发现,所谓的碧涧羹,无非只是一道芹菜汤而已,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色香味俱全”的说法,故此来说,它根本不受现代人的喜欢也是有原因的。
谈到这里,我们也不会否认,现代人之所以不喜欢碧涧羹,也可能是与现代生活中物质的极大满足存在关系,不过我们还是感到庆幸,毕竟人类经过物竞天择,发展到了今天,我们有太多的食物可以选择,还是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毕竟我们的祖先,经过提太多的探索,而这些探索,对于今天的我们,都有深刻的意义。
参考资料:《历史杂谈》 于丹丹著 山西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