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或许是因为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也或许是因为张艺谋在《英雄》里面对秦军战阵的刻画,由此人们常常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军大概就是当时最强的军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时有一个国家的军队常常能够在正面战场上击败秦军。这个国家,就是当时的赵国。
或许有朋友要说了,赵国我知道,不就是被秦军在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大军后就一蹶不振了么?依我说,这个话只说对了一半。赵国确实是被秦将白起坑杀了四十万精锐,然而要是说他就此一蹶不振,可就大错特错了。
事实上,也正是长平一役之后,我们才真正发现了赵军实力。长平之后,赵国全国的精锐大军几乎损失殆尽,全仗信陵君“窃符救赵”才得以幸存。然而,孰料此后的赵国竟然有逐步缓了过来。先是重新任用廉颇,先后取得了对魏、对燕作战的胜利。廉颇负气出走后,庞煖又趁势而起,继续打破燕军。庞煖之后,赵国又出了个李牧,不仅抗击匈奴屡屡立下大功,在后来与秦国作战中,李牧连续打败秦军,甚至还全歼过十余万秦军。
赵国名将辈出,我们还可以说是因为它国运昌隆,可是这能征惯战的老兵可不是土里的庄稼,这茬没了可以等着下一茬。想想当年魏国吴起训练的“魏武卒”,其强悍的作战能力一度成为六国兵士训练的楷模,然而魏秦河西一战之后,吴起留下的魏武卒损失殆尽,此后魏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跟“魏武卒”水平相当的精锐。然而反观赵国,长平一役损失40万大军,但是很快又可以跟秦国掰手腕,并且还掰赢了。这是什么道理呢?
首先一点,还是因为赵国特殊的地理位置。赵国地处山地与平原交错的特殊区域,不仅有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这就使得赵国的民风彪悍,并且好勇斗狠。与此同时,因为其土地难以农耕,使得其畜牧业比农业要发达,而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畜牧业在古代几乎是可以视作战斗力的标志。因为没有发达的畜牧业,基本很难建设强大的骑兵作战集团。
其次,就是赵武灵王在位时期的改革。虽然民风彪悍,并且具备了强大的作战潜力,但是还需要一套机制来确保资源转化为战斗力,在这方面,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居功至伟。赵武灵王全面学习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不仅放弃了中原惯常使用的战车,连士兵的装扮都跟胡人学习。通过对部队体制的改造,使得赵国逐渐形成了以骑兵为主的作战部队。
由此,为什么赵军元气大伤后,还可以屡次击败秦军?其原因就是赵国军队的组建方式,是完全贴合了他们的实际情况。民风彪悍且畜牧业发达,对于赵国来说,骑兵部队是十分易于成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