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热兵器虽拥有强大威力,但还未具备可靠度且射速缓慢,因此火枪兵仍需要长枪手保护,避免遭敌近身,但编制太多长枪手,却又会减少军队的灵活性和远程火力,因此军队开始寻求提高火枪手近战能力的武器,而这个解答就是“刺刀”。
最早记载有刺刀的文字资料,是中国明朝1606年着的兵录,名为“铳刀”;在欧洲则是法国于1611年的字典中,出现形容有这种功能的刀械;1655年法国学者皮埃尔‧博雷尔以巴约讷人应急制造刺刀的缘故,将这种刀命名为“巴约讷人刀”(Bayonette),成为英文“刺刀”(Bayonet)的由来。
(相关资料图)
栓塞式,把火枪变长枪
从16世纪末开始运用,17世纪初开始广为人知的第一代刺刀,在设计上类似双刃或单刃矛头,并用可塞入枪管的握把固定在枪口上,属于栓塞式设计,而使用时机通常在敌人近迫,来不及再次装填之时。这种设计让火枪可以变成即造长枪,但同时也让火枪失去射击能力,必须将刺刀拔出枪口才能再次射击,因此当时的刺刀并未让其他持冷兵器的专业兵种消失。
套筒式,近战、射击兼具
由于栓塞式刺刀需要慎选上刺刀的时机,因此在1690年法国首次测试全新的套筒式刺刀,它在套筒上设计了Z字型凹槽及偏轴的刀身,如此一来,上刺刀后仍不影响重新装填和射击能力;同时,套筒式刺刀的出现,也迅速淘汰了长枪手,加速让步兵成为全热兵器兵种。
在这个时期的刺刀设计,为强化刺击威力并减少刀身断裂的机会,结构简单的三棱或四棱刺锥状,取代了匕首状作为主流。这种刺刀在整个18至19世纪中期广为世界各国军队所用,同时刺枪术也在此时期蓬勃发展,令步兵可以拥有绝佳的近迫反骑兵、反冲锋与冲锋能力,同时又不需要牺牲原本的射击能力。
热兵器进步,剑型成主流
在19世纪初,英军开始少量配发剑型刺刀给特殊单位,例如使用前膛装步枪的第95步枪团。由于多了剑刃,相较于刺锥增加了劈砍能力,在与长枪结合后,攻击方式更多元,同时本身也能独立使用,功能性较传统套筒式刺刀高,但一直到19世纪中期,欧洲各国军队开始配发栓式步枪后,这种刺刀才广为军队所接受,最终成为刺刀的主流。
各国广为接受剑型刺刀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热兵器的进步,刺刀不再是一种只能装在枪上才能发挥威力的武器。
多功能刺刀,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多功能刺刀则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发展,概念是让步兵在不需携带额外工具的情况下,具备一定程度的破障或构工能力,例如在刺刀后方增加利于切割木头的锯齿,或将刺刀设计成铲型以利挖土。尽管这些设计在当时并未成为主流,或被认为不实用而抛弃,但却对现代刺刀仍有深远影响。
现代刺刀,短小多功能
现代刺刀基本上延续了剑型刺刀的设计,但随着步枪的发展与进步,刺刀长度也愈来愈短。例如美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使用的春田M1903型步枪,搭配的M1905型刺刀刃长40.6公分,二次大战使用的M1格兰德步枪,则使用了刃长仅25.4公分之M1刺刀,至于越战使用的M16则配备刃长仅17.1公分的M7刺刀。
此外,现代刺刀也融合了多功能设计,例如美军M9刺刀的刀背设计有锯齿可切割木头和轻金属,本身也能与刀鞘结合成为应急的铁丝网切割器。可见到步枪愈先进、刺刀整体愈趋短小,愈来愈不强调刺刀间的互搏,反而往多功能性发展,开始变得越来越身兼数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