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三月对朱由检是最为痛苦的一个月,大同已丢,李自成率军奔北京城而来,而崇祯坐在皇宫中如坐针毡,一个个坏消息接踵而至,到了十七日,起义军已经围攻京城,而到了十八日,李自成已经攻入北京。
(资料图)
眼看着城外烽火连天,朱由检在皇宫中不断踱步,他没有想到明王朝已经走过了276年,却会败在他的手中,这是他始料不及的,但似乎也是注定的。
实际上,大明的灭亡固然不是崇祯一人所为,但也的确是他加速了王朝的灭亡,这一点是他不能够辩解的。即便他至死都在抱怨诸臣误他,但他到底也不完全无辜。
就在朱由检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太监张殷站出来劝说朱由检投降,这激怒了朱由检,在他的认知中,国君死社稷,怎么可以就这么投降了,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所以朱由检一剑结果了张殷,然后开始安排一切。
朱由检
他早已做好了殉国的打算,因此对后妃和子女做了不同的安排。凡是女人,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死,不能让她们被侮辱,凡是儿子,则需要保全,为的是为朱家留下血脉,将来有一天或许能收复土地。
朱由检后宫中的女人并不多,位分最高的只有三人:周皇后、袁贵妃和田贵妃,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是明熹宗朱由校的懿安张皇后。
这四个人中,田贵妃已经病逝,因此只有周皇后、袁贵妃和懿安张皇后,国破家亡之际,她们只能和朱由检一起殉国,朱由检将周皇后叫到自己身边,有这样一段对话:“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
这算是最后的告别了,之后朱由检命人去她们的住所,让她们自裁。很快,周皇后、懿安张皇后的自缢身亡的消息就传来,不过袁贵妃却并没有死,说来也是她命大,《明史》记载:“帝又命袁贵妃自缢,系绝,久之苏。帝拔剑斫其肩,又斫所御妃嫔数人,袁妃卒不殊。”
袁贵妃自缢却并没有死,等他苏醒之后,朱由检亲自拔剑砍了她的肩膀,但这样同样没有要了袁贵妃的命,只是昏死了过去,倒是朱由检的其他不知名的妃子都被砍死了。
朱由检
解决完了妃嫔,朱由检又去了寿宁宫,寿宁宫中住着长平公主,长平公主当时已经15岁,本来许配给了周显,但两人的婚期却因为混乱的局势而一再搁浅。
等到朱由检到了寿宁宫,长平公主牵着朱由检的衣袖哭泣,朱由检扶着女儿,悠悠地说:“汝何故生我家!”然后挥剑砍向长平公主的肩膀,断了她的左臂,长平公主昏了过去。
眼看着长平公主倒地,崇祯帝又去了昭仁殿,昭仁殿中住着的是年仅六岁的昭仁公主,朱由检看着这个年幼的女儿,纵然心里不忍,还是拿剑砍向了昭仁公主。朱由检一共只有六个女儿,其中四个夭折,唯有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活了下来,没想到朱由检却要亲自结果了她们,可想而知朱由检心中是何等的心痛。
但再心痛也要安排好一起,在皇家,公主和皇子虽然都是皇帝的孩子,但公主长大后只不过是政治联姻的棋子,而皇子所起的作用确实相当大的,要么继承皇位,要么护卫江山。
也因此,崇祯帝虽然砍死了自己的女儿,而自己也要殉国,却必须要护住自己的儿子,他们是明朝的希望和未来,身上的担子很重,即便不能复明,也能保朱家血脉流传下去。
崇祯帝有七个儿子,其中有四个儿子夭折,分别是皇次子朱慈烜、皇五子朱慈焕、皇六子和皇七子。而长大成人的只有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
崇祯帝对三人做了安排,朱慈烺和朱慈炯为周皇后所生,崇祯帝派人护送两人到了他们的外祖周奎的家中,而朱慈炤是田贵妃的儿子,崇祯帝派人将他送到了其外祖田弘遇的家中,希望这些勋戚能护着他们,然后又让成国公朱纯臣统领诸军和辅佐太子。
等崇祯帝做完这一切后,也到了他殉国的时候了,他带着十几个太监冲了出去,准备做最后的抗争,但这抗争显然太过自不量力,且皇宫都没能出去。崇祯帝一整晚没合眼,等天刚蒙蒙亮,崇祯帝鸣钟召集百官准备开最后一次会议,只不过此时的北京城已然变了模样,没有一个大臣前来。
景山
崇祯帝看着空落落的前殿,不得不承认大明是真的亡了。他带着王承恩来到了万岁山(也叫煤山,即现在的景山),寻了一棵歪脖子树,然后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前,他在衣襟上留下了自己最后的话语:“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王承恩看着殉国的崇祯帝,也不愿意苟活下去,于是在歪脖子树旁边寻了一棵树,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崇祯帝驾崩后的第四天,长平公主竟被救了过来,顺治二年(1645年),长平公主上书顺治帝,要求出家,但遭到了顺治帝的拒绝。顺治帝让长平公主和周显完婚,并赐下了不少的田产财物等,两人婚后倒也算是恩爱有加,但长平公主一朝国破家亡,又思念故去的双亲,以至于抑郁成疾,顺治三年(1646年)就病逝了。张宸在《长平公主诔》里记载道:“长平公主者,明崇祯皇帝女,周皇后产也。甲申之岁,淑龄一十有五,皇帝命掌礼之官,诏司仪之监,妙选良家,议将降主。时有太仆公公子周君都尉名世显者,将筑平阳以馆之,开沁水以宅之,行有日矣。夫何蛾贼鸠张,逆臣不诫,天子志殉宗社,国母嫱嫔慷慨死焉。公主时在稚龄,御剑亲挥,伤颊断腕,颓然玉折,损矣兰摧!贼以贵主即殉,授“尸”国戚,覆以锦茵,载归椒里。五宵旦,宛转复生。泉途已宫,龙髯脱而剑远;兰熏罢殿,蕙性折而神枯。”“公主喜诗文,善针饪,视都尉君加礼。”“顺治二年,上书今皇帝:“九死臣妾,跼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上不许,诏求元匹,命吾周君,故剑是合。土田邸第,金钱牛车,赐予有加,称备物焉。嗟夫!乘凰扇引,定情于改朔之朝。金犊车来,降礼于故侯之第。人非鹤市,慨紫玉之重生,镜异鸾台,看乐昌之再合。”“越明年二月之吉,葬于彰义门之赐庄,礼也。”《明史》也记载:“大清顺治二年上书言:‘九死臣妾,蹐高天,愿髡缁空王,稍申罔极。’诏不许,命显复尚故主,土田邸第金钱车马锡予有加。主涕泣。逾年病卒。赐葬广宁门外。”
而被崇祯帝保下来的三个儿子则在顺治帝入关之后失去了踪迹。太子朱慈烺曾在城破之际被献给了李自成,获封宋王,但等到李自成败退后,朱慈烺则失去了踪迹。至少《明史》中并没有记载他的下落,因着他的失踪,“假太子案”倒是时不时出现一次,仿佛是提醒世人不要忘了他这个太子。
不过,有一种说法似乎有根有据,即朱慈烺后来到了栾川的老君山,暗里被追随而至的遗民奉为皇帝,明里则是修行的道士。这种说法并非没有证据,老君山下的太子墓以及碑文等似乎能证明朱慈烺的确在这里生活过,直到病逝。但毕竟缺乏最直接的证据,因此只能当作是一种猜想。
如果说朱慈烺在清初时期至少还激起了一点水花,那么,他一母同胞的弟弟定王朱慈炯则完完全全处于失踪状态,既没有他的传说也没有他出没的记载。
倒是后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朱三太子案着实让清朝的皇帝头疼,尤其是康熙年间所抓获的那个朱三太子,他自称是崇祯帝第四子,至于谁是崇祯帝第四子则有争议。
田贵妃
一般来说,很多夭折的孩子是不算进去的,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总的排名来说,崇祯帝的第四个儿子应该是田贵妃所生的永王朱慈炤,第五子则是朱慈焕;但如果不将周皇后所生但不到一年就夭折的朱慈烜算进去的话,则崇祯帝第四子是朱慈焕。
这在外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崇祯帝的儿子,都可以算作是明朝皇室后裔,但对于清朝皇帝来说则是不同的。因为朱慈焕实际上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 的时候已经死了,死的时候只有五岁,也就是说,他并没有活到明朝灭亡,活到明朝灭亡的只有太子、定王和永王。
基于这一点,康熙帝将朱三太子口中的第四子认定为朱慈焕,朱慈焕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去世,则朱三太子就成了假冒的,“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这样一来就容易给朱三太子定罪了,其结果就是实际为朱慈炤的朱三太子被康熙下令处死,他的那些儿子也都被处死。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崇祯实录》和《清史》中记载的朱慈焕五岁去世可能是一种错误,实际上朱三太子就是真正的朱慈焕。真真假假,后人已经很难去分辨,不过,经常冒出来折腾的朱三太子倒的确让清朝皇帝们很是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