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好女人。在古代,皇帝要想一心一意处理好国家大事,也必须有一个贤良的女人,在背后默默支持他,同时帮助他打理好六宫之事,这个女人就是皇后。
有"明君"才会有"贤后",因为皇后作为国母,对皇帝有着规劝之责,假如皇帝昏庸,那么皇后再怎么忠言逆耳,也是无济于事,说不定还会面临被废的危险。
而有了"贤后"才更容易出现"明君"。皇帝每天打理国家大事,要是没人帮他管好"家事",后妃整天只知道争风吃醋,皇帝哪里还有心情处理国家大事,光是面对这些琐碎的"家事",就足够令人头疼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因此,"明君"与"贤后"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二者同时出现,那么当时的背景,一定是国家强盛,百姓富足。历史上的明君不在少数,贤后也有很多,而贤后比较集中的朝代,就要说到明朝了。
说起明朝,有的人认为,这是由汉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值得肯定的。但有的人却认为,明朝皇帝多"奇葩",并不值得过多炫耀。但不管怎么说,明朝的贤后,确确实实没得黑。
朱高炽的原配张氏,是朱棣与徐皇后为儿子挑选的太子妃,朱高炽即位后,册封张氏为皇后。史书记载:"后始为太子妃,操妇道至谨,雅得成祖及仁孝皇后欢。"可见张皇后也是个贤良的女子。
张皇后辅佐三代帝王,到了明英宗时期,她已是太皇太后。明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王振,而张太皇太后在时,王振虽然得宠,却也始终不敢擅权。
后世对于张皇后的评价很高,比如明朝史学家何乔远,就曾这样评价她:"张太后当宣英之际,可以预政而不预政,视汉唐女主何如哉。"
朱瞻基的原配胡善祥,是由祖父朱棣、母亲张氏(当时为太子妃)为他挑选的,特别是张氏,十分喜爱胡善祥,因为她:"天性贞一,举止庄重,颇有贤名。"
朱瞻基即位后,胡善祥被封为皇后。一直以来,胡皇后都恪尽己守,以贤闻名天下。但是在宣德三年,朱瞻基却突然昭告天下,要废掉胡皇后。而且虽然是宣德三年才宣布,可这件事在朱瞻基刚即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谋划了。
要知道,明朝在朱瞻基之前,还没有皇帝废过后,再说胡皇后十分贤德,也没犯过什么错,为何朱瞻基要坚持废掉她呢?
一、长辈插手婚姻
胡善祥虽然贤德,可她并不是朱瞻基亲自看中的,而是由长辈安排的。朱瞻基在永乐九年,就被祖父朱棣立为皇太孙,也就是说,他将来注定要继承皇位。既然如此,他的皇太孙妃,就必须要是个贤良淑德的女子,就像明朝前几任皇后一样。
朱棣和太子妃张氏既然都看中胡善祥,就说明她的确符合皇太孙妃的条件,且具备将来母仪天下的资格。但也是因为这样,让朱瞻基心里很不舒服。
或许有人会说,朱棣、朱高炽的皇后,都是由长辈安排的,可她们照样成为贤后的典范,并且与皇帝也感情深厚,为何到了朱瞻基这里,他就如此矫情了?古代婚姻本就以"父母之命"为主。
这只能说明,人与人之间不同。朱棣和朱高炽两父子,都能做到和妻子相敬如宾,但朱瞻基的性格与祖父、父亲不同,他更希望自己的正妃,能够由自己选择。很明显,胡善祥不是他心中的人选。
二、宠爱孙氏
胡善祥不是朱瞻基心中的正妃人选,是因为他心中早已有了喜欢的人,那就是孙氏。
孙氏的父亲孙忠,在永城县当主簿。因为朱瞻基的外祖母,也是永城县的人,她听说孙家的女儿贤德,于是推荐她进了宫。靠着这一层关系,孙氏一进宫,朱棣就让儿媳张氏,亲自教导她宫中礼仪。
孙氏刚进宫的时候,只有十余岁,却也得到机会与朱瞻基相处。久而久之,两人感情愈发深厚,朱瞻基便深深爱上孙氏,一心想娶她为正妃。
不久之后,朱棣为孙子挑选皇太孙妃,朱瞻基十分希望孙氏能够中选,可是因为长辈更喜欢胡善祥,所以她就成为皇太孙妃,而孙氏只封为皇太孙嫔。朱瞻基即位后,就一直想找个机会,把胡皇后废掉,改立孙氏为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