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李瑁是个非常悲催的皇子,他眼看着爱妻被亲爹抢走,而敢怒不敢言。他也曾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反击过,而且手段相当高明,令杨玉环硬是三年未能转正,把唐玄宗郁闷得要命。但胳膊终究是拧不过大腿,李瑁最终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选择了明哲保身,见了妻子乖乖喊母妃。虽然李瑁是唐玄宗的亲儿子,但帝王之家无亲情,与别家父亲不同,他的父亲不久前曾一日杀三子。唐玄宗有30个儿子,再少他一个李瑁也不算少,他自然是不敢反抗的。【唐玄宗一日杀三子】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离不开武惠妃的推波助澜。武惠妃正是寿王李瑁的母亲,也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在她的一番操作下,李瑁差点当上了太子。武惠妃是武则天的侄孙女,与武则天一样有着勃勃野心,只是上天似乎并不怎么眷顾她,享受独宠的她连生三子都没有存活下来。等到李瑁出生后,唐玄宗只好将他送到宁王府,让大哥宁王代为抚养。俗话说“生的没有养的亲”,李瑁在宫外生活了7年,差点被唐玄宗忘记。7岁被武惠妃接回宫后,爱屋及乌唐玄宗封他为寿王,但父子间的感情一直很淡。后宫中的女人没有不想当太后的,尤其是既得宠又有能力的女人,武惠妃正是这类人。设计除掉了王皇后,下一步只要除掉太子李瑛,儿子李瑁当上太子大有希望。她采取的措施是,挑拨唐玄宗与太子李瑛的关系。她深知唐玄宗最怕的是皇太子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团,构成对他皇权的威胁。所以,武惠妃就让女婿杨洄利用青年公子哥的身份,专门盯着李瑛,搜集他的不法行为,汇报给她。然后,她再在唐玄宗面前煽风点火,激化他们父子之间的矛盾。这招果然好使,李瑛并不是谨慎的人。他常常与弟弟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走得特别近,或许是同命相连吧,三个人的母亲都曾因武惠妃的到来失宠。因此三人在一起的时候就常常抱怨父亲对自己母亲的薄情。杨洄抓到了把柄后立刻汇报给武惠妃,武惠妃便添油加醋地对唐玄宗说太子和二王对他不满,有谋反之意。唐玄宗是靠政变起家的,对太子结党一直保持高度警惕,他果真就有了废太子的念头。但是他第一次在朝堂上提出废太子时,被刚正不阿的宰相张九龄劝止。张九龄认为皇上仅凭武惠妃的一面之词就要废掉太子,而太子并无大过,不应该被废除。虽未能废了太子,但父子俩的关系已经恶化到了破裂的边缘。而这时李瑛并没有引起重视,反而一如既往地与两位弟弟混在一起继续搞小集团,乱发牢骚,俨然没有意识到危险正在向他们逼近。直到张九龄失宠被罢免,新上任的宰相李林甫又许诺愿意帮助寿王李瑁,武惠妃的机会又来了。当他再次给唐玄宗灌迷魂汤时,唐玄宗对屡教不改的李瑛彻底失去了耐心,再次动了废太子的念头。而这次他跟宰相商量时,李林甫说:“这是陛下的家事,我们做大臣的不宜过问。”这明摆着就是支持唐玄宗的意思。于是唐玄宗就直接将三位皇子贬为了庶人,15天后三位皇子被全部赐死,史称“三庶人之祸”。杨洄又谮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云与太子妃兄驸马薛锈潜构异谋,上召宰相谋之。李林甫对曰:"此陛下家事,非臣等所宜豫。”上意乃决。乙丑,使宦者宣制于宫中,废瑛、瑶、琚为庶人,流锈于瀼州。瑛、瑶、琚寻赐死城东驿,锈赐死于蓝田。 ——《资治通鉴》唐玄宗一日冤杀三子,可见他对皇权的挑战者是宁枉勿纵,其残忍让天下人震惊。【李瑁与太子位绝缘】李瑁是唐玄宗的第十八个儿子,而且资质平平,太子之位本与他没有多大关系。但在母亲武惠妃的努力下,太子之路已经铺平,似乎只等良辰吉日了。但就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武惠妃却一命呜呼了。据说武惠妃在三位皇子死后,整天觉得三位皇子冤魂不散,夜夜做噩梦被鬼魂缠着,八个月后便病逝了。武惠妃的病逝也是李瑁命运的转折点。失去母亲的他,不仅失去了太子之位,更是被父亲抢走了爱妻,可谓官场情场双双失意。太子李瑛被废,唐玄宗迟迟不肯立太子。直到武惠妃去世后,一纸诏书立了忠王李亨为太子。那唐玄宗为什么没有立李瑁为太子呢?原因有三个。一是,唐玄宗根本就不看好李瑁,他从小在宁王府长大,唐玄宗对他的宠爱仅仅是因为他的母亲是武惠妃。如今武惠妃已去世,唐玄宗也就对他失去了兴趣。二是,宰相李林甫力推李瑁为太子,而唐玄宗最怕的就是太子势力过强,他可不想让一个跟宰相关系过于密切的太子。所以,李林甫越是殷勤,唐玄宗就越将李瑁排除在外。三是,李瑁是第十八子,立他为太子很容易引起争议。而李亨虽是第三子,但老大破相失去了继承资格,老二李瑛已死,他就是目前最大的儿子,立他为太子合情合理。最重要的是李亨母亲身份卑微且早逝,背后没有势力支持,正是唐玄宗最想要的太子人选。可怜武惠妃半生机关算尽,还搭上了卿卿性命,最终竟是为李亨做了嫁衣。种种原因,使得李瑁彻底与太子之位绝缘,而他本人也一直没有表现出多大的野心。此前,介入储位之争是母亲的全盘主导。此后,纵使李林甫疯狂找太子李亨的茬,甚至差点扳倒太子,但李瑁一直没有出手。那是不是说明他本就懦弱呢?我觉得这恰恰说明他很聪明,能看懂形势,懂得明哲保身。既然李亨是唐玄宗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那唐玄宗就不会轻易动摇他的太子位。虽然在李亨与李林甫的斗争中,被整得很惨,地位看似摇摇欲坠,但每次关键时刻都是唐玄宗出面制止。换句话说,唐玄宗虽然想让李林甫跟太子斗法,以达到制衡他们的目的,但他绝没有再废太子的想法,那李瑁再有想法恐怕也只能惹祸上身。而家有如花美眷,还不如安安分分地与妻子过着幸福的小日子。【唐玄宗横刀夺爱,抢走寿王妃】痛失母亲,又与太子绝缘的李瑁本就够悲惨的,然而比这更悲惨的是父亲居然看上了自己的媳妇,而完全不顾他钻心剜骨般的痛苦,直接抢走。唐玄宗在失去武惠妃后,他整个人变得魂不守舍,虽后宫佳丽三千,但无一人称他心意。随着年龄的增长,唐玄宗的内心深处越是寂寞。而面对他整日郁郁寡欢的样子,他的心腹们便开始为他四处搜罗美女,以填补他的感情空白。直到有人向他推荐了闭月羞花的杨玉环,她像初开的牡丹花一样光彩照人。她“回眸一笑百媚生”,唐玄宗彻底沦陷,他顾不上丑闻,也顾不上儿子的感受,想尽一切办法将她收入后宫。杨玉环正是寿王的王妃,在咸宜公主的婚宴上,16岁的李瑁遇到了16岁的杨玉环。她惊为天人的相貌被李瑁一眼相中,便向母亲武惠妃提出想娶这个女子为王妃。武惠妃对杨玉环也很满意,便向唐玄宗说了这事,还是唐玄宗亲自为其指婚。一年后,这对年龄相当的小夫妻便成亲,郎才女貌可谓十分般配,婚后俩人也生活得非常幸福。但随着唐玄宗的宠臣高力士的突然到访,李瑁与杨玉环的缘分也就此结束了。高力士暗示李瑁皇上看上你王妃了,识趣的话就把他献给皇上吧,此消息对于李瑁来说犹如五雷轰顶。但李瑁哪敢不从啊,想想自己一日之内被赐死的三个哥哥,其父亲心肠之狠,让李瑁不寒而栗,他又有什么资本跟父亲抗衡?唐玄宗就这样明目张胆地夺走了儿媳,但为了掩人耳目,还是要学习一下唐高宗李治娶武则天的那一套,到道馆过渡一下。于是,公元741年,朝廷发布《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表彰了寿王妃杨氏为替唐玄宗生母窦太后祈福,自愿放弃王妃身份,主动申请出家为女道士的感人事迹。圣人用心,方悟真宰,妇女勤道,自昔罕闻。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懿,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精修。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雅志难违。用敦宏道之风,特遂由衷之情,宜度为女道士。——《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女道士是个宗教身份,经此一过渡,就代表着杨玉环已经超凡脱俗,也就等于和李瑁离了婚。下一步,唐玄宗准备再为李瑁选一个王妃,等他成亲后,唐玄宗就可以将杨玉环纳入后宫了。但到了741年底,李瑁的养父宁王去世了,李瑁借此机会狠狠反击了一下父亲。他主动提出要为养父守孝三年,给宁王服丧,唐玄宗看到这份奏表脸都气青了。李瑁此举有两方面的用意:一是,根据唐朝礼法规定,守孝期间不得有婚娶行为,而李瑁不娶,唐玄宗就无法册封杨玉环。二是,在暗示唐玄宗,在他的心目中宁王才配做他的父亲。这一招的确高明,纵使是聪明如唐玄宗也挑不出毛病,只能同意。而这三年内唐玄宗与杨玉环也能偷偷摸摸过着地下情的日子。直到745年,李瑁才接受了唐玄宗的赐婚,娶了韦氏为妻,也似乎暗示着杨玉环曾为寿王妃那一页已彻底翻篇了。十天后,61岁的唐玄宗正式册封杨玉环为贵妃。接下来就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完美爱情,李瑁为了避嫌也渐渐退出了政治舞台,做个高级闲人,渐渐被人忘记。【马嵬驿之变,杨贵妃自缢】唐玄宗得到杨玉环后,两人享受了11年的逍遥生活,唐玄宗沉醉在温柔乡里,从此君王不早朝。也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少数皇子(李瑁也在其中),在禁军的保护下弃城而逃,唐王朝的盛世也转瞬即逝。逃亡途中士兵饥寒交迫,身体上的困顿加上精神上的绝望,士兵们急需一个突破口宣泄。杨家成了泄愤的对象,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杨国忠被乱刀砍死,杨家姐妹也统统被杀。最后,士兵围住唐玄宗,要求赐死杨贵妃。唐玄宗试图为杨贵妃做最后的挣扎,但高力士以“贼本尚在,将士不能安”为由,劝唐玄宗杀了杨贵妃。他说:“将士安,则陛下安矣。”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如若唐玄宗不杀杨贵妃,恐怕将士们就要杀了唐玄宗。此话一出,唐玄宗将自己的生命和政治前途与杨贵妃一对比,还是自己的江山和生命比杨贵妃更重要。无奈之下,他交出了杨贵妃,让她自缢在佛前。而整个过程李瑁就在现场,他亲眼目睹了一切,只是冷眼旁观,全程一言不发。杨贵妃死后,他若无其事地代表唐玄宗安抚众将士。他当时心里是何滋味无人知晓,但一直以来,正是他表现出来的沉默,懂事,才使自己最终得了个善终的结局。他的晚年很幸福,不问政事,活得潇洒自在,他与韦氏感情不错,子孙满堂。【写在最后】李瑁其实是个很普通的人,他之所以青史留名,并不是因为自己为国家做了多大的贡献,而是因为他的前妻是杨玉环。以这样的方式被后人记得,着实脸上无光。但他选择了放下,保持沉默明哲保身,得以善终,这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实属明智之举。他不是懦弱之人,而是聪明之人。他反击时无声胜有声,让父亲既憋屈又挑不出毛病。当他无法改变现实时,低调退出,过好自己的生活,别人的生活与他无关。俗话说:人若欠你,天必偿你。他幸福的晚年,正是命运对他的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