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曹操之所以能成为当时最强的诸侯,就是因为他身上有很多常人没有的优点。其中一个优点就是唯才是举,因为曹操很明白打江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对这方面是来者不拒,不管是品行不端,还是不忠不孝,只要是人才他敢要。
(资料图)
曹操在这方面的心胸和气度,即使在当今社会里,也不多见,更别说在三国时期。要知道在古代是很重名声,如果一个人名声不好,基本跟过街老鼠一样,就算有才华也很难得到礼遇,自然也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当时的诸葛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招收人才的时候,一直沿用德才兼备的标准,如果品行有缺,就算有人举荐也不会多看一眼。因为当时的思想观念就是如此,普遍认为一个人品行不好,差事自然也不可能办好,甚至惹出事端。
但曹操并不这么认为,在曹操的观念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把优点发扬起来,未必不能掩盖缺点,然后物尽其用,为他的大业添砖加瓦。
就比如,曹操前期的最重要的谋士郭嘉,一直以来都是放荡不羁,沉迷酒色。根据《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记载,陈群曾经抓到郭嘉行为不检,也就是瞎搞不正当男女关系,并把此事上报给曹操,但曹操却不以为意,对郭嘉的宠爱依旧如初。
所以在三国时期如此“生冷不忌”,唯有曹操一人,也因此在历史上有了唯才是举这个词。不过,曹操虽然唯才是举,但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可以发现,曹操在用人上是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
其一,无所不用——曹操用人无所顾忌,只要有需要什么人都会收。
比如杨沛,在汉献帝时期,在多地做过父母官,因为做事尽职尽责,为人刚正不阿,因此政绩可观,是当时少有的清官。但杨沛是普通官员没有什么后台,在某一次得罪人后,就锒铛入狱了,正好那时曹操听说了杨沛的事迹,于是就把他从牢中捞了出来。
因为曹操的根基是邺城,但也因此邺城权贵宗亲众多,导致秩序混乱,正需要铁面无私的人来治理。而杨沛也不负所望,有一次曹洪的门客犯了罪,杨沛二话不说,直接抓来斩首,要知道曹洪是宗亲,又是大将军,位高权重,一般人是不敢得罪的。
曹操听说此事后,不仅没有责罚杨沛,还将他迁为邺城的京兆尹。虽然曹操不一定喜欢杨沛这种,做事一根筋的直肠子,但曹操麾下品行不端的人太多,常常惹出事端,而杨沛这种人才,正好克制这种情况,所以曹操依旧会照单全收。
又比如张辽,虽然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但曾经是吕布的下属,并且还是降将,但依旧得到重用。要知道古代讲究一臣不事二主,按照正常情况,像张辽这种战败而投的人,一般都会受人歧视的,更别说受到重用。
但曹操心胸广大,同时也是个很实际的人,只要你能有这个才能,只要符合标准,官职权力该给的都会给,因此别人也愿意“效死命”,让曹操的势力一直鼎盛如初。
事实上的确如此,当初孙权率领十万大军来攻合肥,而张辽兵力不过一万,却不顾生死迎击孙权,最后还击败了孙权大军,为曹操解决了一个大危机。
其二,以我为主——虽然曹操看似什么人都用,但事实上也会看实际情况的。
就像当初击败吕布后,曹操并没有收为己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吕布不仅有狼子野心,还是一个不甘屈居人下的人,所以心中并不会尊曹操为主。
曹操也正因为明白,吕布这种随时噬主的人,总有一天吕布会像杀义父一样杀了自己,这种“狠人”自己是压制不住的,所以才会选择杀了吕布,以绝后患。
简单来说,曹操并不在意吕布那些,卖主求荣之类的行为,因为曹操也收过许攸、杨松这类叛国投敌的小人,但曹操自认能压制得住,所以敢任用他们。反而是吕布,曹操不是不敢用,而是此人不能用。
除此之外,对于品行不端的属下,也是有自己考量的,如果他们有作为就留着用,如果他们经常上蹿下跳,也就是犯错误了,又可以用来杀一儆百,可谓是步步算尽。
所以三国时期,曹操势力之所以最强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什么人才都有。在这一点上,唯一能比肩的就是刘备,因为刘备擅长用仁义感动别人,并让别人心甘情愿为刘备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