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俄乌冲突过程中,俄军一直致力于对乌军后勤部队以及“供给链”的打击。其中包括发电厂、运输公路、军火仓库等,这种打击手段一定程度上给乌军造成了巨大的麻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适用。而在近期俄罗斯再次发动了“后勤战”,乌克兰第二大发电厂成为俄控区,但是乌克兰方面却表现得毫不在意,甚至对外表示:俄军只是取得了微小的优势。
第一:乌克兰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并不客观,从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乌克兰就开始频繁的亮相,但是自始至终基辅方面都没有对俄军有一个很清晰地认知。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是基辅却盲目自信,认为在拥有西方援助之后就一定能获得胜利。这种轻敌的态度,曾让不少军事强国折戟,甚至一些帝国都会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而作为“弱势方”,乌克兰有自信可以理解,但是在战略上轻视对手,乌克兰没有这个资格。
第二:乌克兰对于一些“后勤设施”的重视程度不够,从当前第二发电厂被占领之后,乌克兰的态度能够看出来,其并不认为“发电厂”能够带来什么威胁。然而诸多历史战争中都有先例,忽视基础建设会让进攻和反攻甚至防守失去“一半胜算”。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正在激战的过程中,己方突然断电,即便是一些重要设备具有“备用电”,但是如果敌人在夜晚发起袭击,或者在战役关键时刻突然断电呢?这种情况会让自方陷入不利局面,甚至可能会导致火力点的丢失。很简单的“闪光弹”理论,可惜乌克兰对此丝毫没有重视。
第三:古来战争争的就是“民生”,而发电厂就是最基础的民生设施之一。乌克兰为什么在西部征兵过程中,受到民众的阻挠,甚至出现看见乌军征兵工作人员,立马掉头就跑的情况。这说明在民众中,乌军不得民心。失去民众的支持,多么强大的国家都会分崩离析,何况是一个本就岌岌可危的国家。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发展和壮大的基础,这一点上无法保证,乌克兰想要长存根本不可能。
最后虽然很多人表示,乌克兰军队是正义之师,但是战争的胜负不是“立场”和“口号”能决定的。战斗比的是凝聚力,拼的是武器装备,耗的是经济实力,纵观乌克兰当前的表现,这三点一个都没沾。即便是有西方援助,而三大要素中最关键的是民心,乌克兰却认为“他们”不如西方的态度,视平民如草芥终将被民众所抛弃。
(文/小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