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秦朝对华夏文明的贡献绝对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很多人在对秦始皇这个千古一帝极尽溢美之词的同时,也对秦朝的速亡颇感惋惜。
回过头来看,秦朝的灭亡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其中有三点最为明显。
一则是陈胜吴广做大太快,短时间就席卷全国;二则是骊山囚徒太狠,战力超群;三则是刘邦入关太顺,轻而易举拿下咸阳。
似乎一切都在冥冥中加速着秦朝的覆灭,让这个帝国迅速分崩离析。但其实认真分析后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不合理之处背后其实都有着清晰的逻辑,并非无迹可寻。
陈胜、吴广做大太快
从后世各路学者的分析可以看出,导致秦朝灭亡的因素包含很多方面,它们涉及到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个方面。但无论如何,陈胜和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绝对是导火索。
在他们之后,后来的封建王朝发生了很多农民起义,其中甚至还有亲手灭亡一个朝代的起义军。
但对比之后就能发现,陈胜、吴广的起义有一点极不寻常,他们的发展实在是过于迅速了。短短几个月就席卷全国,甚至一度还拥兵几十万以上。
要知道,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可是用了整整十几年的时间才达到同样的规模。而同样发展很快的太平天国运动,则是靠着长达十年的前期准备和暗中积蓄,否则根本不会形成摧枯拉朽之势。
而陈胜吴广的起义并不是精心谋划的,是在偶然因素的影响下发动的。
这一点《史记》中有明确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由此可见,这两人会是因为遭遇大雨导致无法完成既定的任务,这才选择了拼死一搏。如果没有这场大雨,他们根本不会冒险行动。
其实对于陈胜吴广起义为何能迅速做大,太史公是明确提到过原因的。
《史记》中记载到:“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胜吴广掀起反旗后,能迅速波及到全国是因为得到了无数豪杰的响应。
而这些人之所以参与到起义中,是因为秦二世的暴政,后者即位后施行了许多残民害民的政策,导致民怨沸腾。
不少人早就有了反叛之心,只要有人揭竿而起,他们马上就会群起相应。
除此之外,这场起义能够在短时间内就形成无可阻挡之势,还离不开六国贵族后代的支持。这些人对秦国恨之入骨,早就存了复国之心。
陈胜吴广起义不久,赵、齐、燕、魏等地就迅速出现了反秦势力,足见六国余民是蓄谋已久,只待东风出现便立刻动手。
最后,陈胜吴广能很快做大也是因为他们确实是难得一见的优秀人才。
这两人从起义之前的谋划到起义开始后的策略制定都极为精准。起义军有了他们二人的带领,自然会具备极强的凝聚力。
骊山囚徒太狠
对于陈胜吴广起义,他们的迅速壮大固然让人感到疑惑,但其旋起旋灭也让不少人感到费解。
起义被剿灭本来不算什么新鲜事,但是被近乎是乌合之众的囚徒消灭就多少显得有些不合理了。
要搞清楚背后的原因,首先需要知道这些囚徒来自何方。陈胜吴广起义发展极为迅速,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直接威胁到秦都咸阳。
而此时大秦的军队很多还在边疆驻守,根本就赶不回来勤王。
面对汹涌而来的起义军,秦二世一时之间竟慌了手脚,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抵御,满朝文武也跟着陷入了恐慌。
在这个关键时刻,少府章邯站了出来,他表示可以把囚禁在骊山的20万凶徒释放出来,让这些人和起义军对抗。
《史记·卷六》对此有清晰地记载:“二世大惊,与群臣谋曰:“柰何?”少府章邯曰:‘盗已至,众彊,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
众人听了章邯的意见,顿时大喜过望,纷纷上奏表示此计可行。于是,秦二世立马释放了骊山的囚徒,还向后者允诺如果能击败起义军,就立刻将他们无罪释放。
这些囚徒在章邯的带领下很快便击溃了周文率领的起义军,陈胜吴广起义因此被灭。
《史记·卷六》中写到:“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
事实上,章邯率领的这批骊山囚徒表现有些过于亮眼了,他们不仅击垮了起义军,还在之后与齐楚联军和荥阳精兵的对抗中表现的可圈可点,听上去颇有些天方夜谭的味道。
细究起来,骊山囚徒的表现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合理之处。首先他们中有不少都是当年六国的强人,武力本就在普通人之上。
虽然囚禁多年后能力退化,但也不是农民军这样的乌合之众能比的。
其次,这些囚徒一心想要获得自由,他们的战场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比普通士兵要强得多,军心士气上显然更有保障。
最重要的是,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响应者众多,但是真正攻击咸阳的只有周文率领的十来万人。原来的六国贵族对此基本只是口头相应,实际上按兵不动,他们根本没支援起义军。
需要注意的是,在击溃起义军之后,章邯对骊山囚徒军进行了长达数月的整编和训练,还把拱卫咸阳的关中军团打散加入其中。
因此,在对抗齐楚联军的时候,这支部队早就不再是乌合之众,而是上过战场又经历过几个月严苛训练的精锐部队。
刘邦入关太顺
如果说前面两个不合理之处还是秦朝灭亡的导火索,那么刘邦率军轻松就攻入关中就成为了大秦灭亡的最直接原因。
不少人读到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会觉得难以理解。关中是大秦的核心腹地,必然会集结大军来进行防守,为什么还会如此轻易就被刘邦攻入其中呢?背后到底有什么玄机?
从真实历史来看,刘邦入主关中确实过分顺利了,他几乎没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轻松杀到了秦国都城下。而面对刘邦的大军,秦王子婴也痛快地选择了出城投降。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道:“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不少人之所以觉得刘邦进军关中有一种不合理的“轻松”,是因为他们把目光集中在这片战场上。只要从全局分析就能发现,此时的关中格外空虚,几乎就是一片不设防之地。
前文提到章邯在改编骊山囚徒军的时候把拱卫关中的军团全部吸纳了,咸阳周边就没剩下多少有生力量。而无论是章邯的骊山军还是王离的长城军此时都牢牢被项羽牵制在巨鹿战场。
在刘邦攻到咸阳城下的时候,王离和章邯率领的部队已经被项羽打的七零八落,后来章邯干脆就投降了项羽。所以,此时的咸阳城根本就没有任何援军。
这一点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记载:“初,项羽与宋义北救赵,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
而且伴随着各路诸侯掀起反旗,秦王朝内部已经一片混乱,很多王公大臣对秦朝的未来已经不再抱有信心,很多人都想着另谋高就。
对这些人来说,刘邦是个不错的投靠对象。所以,在后者兵临城下后,他们第一时间就跳出来劝子婴投降。
如此看来,刘邦进攻关中其实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如此大优的局面下,轻松拿下咸阳才是正常。
秦朝快速灭亡的根本原因
这样看来,所谓的三个不合理之处其实完全都能解释通,它们的背后并没有什么诡异之处。
分析后就能发现,这些所谓的不合理之处都受到一个关键因素的影响,那就是大秦其实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这也是它乱局骤起就迅速崩灭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未完成真正统一,首先是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太短了,从公元前230年攻破韩都阳翟到公元前221年覆灭齐国,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然而秦国看似用武力征服了六国,但实际上从未真正收拢民心。六国的贵族和旧民对于秦朝的统治从内心里是根本不认可的。
要消弭这种芥蒂,需要几十年的教化以及相对安稳的生活。
但是秦始皇太着急了,他统一六国后没过多久就开启了各种大型工程,一味地消耗民力,根本没有给民众休养生息的时间。
大量的徭役和繁重的劳动压垮了六国的底层人民,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和不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重。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一点火星子,他们就会助力其成长为燎原之势。
而且秦始皇对制度的修改也太急躁了,他第一时间就放弃了使用千年的分封制,换成了更先进的郡县制。
但生产关系是需要和生产力匹配的,郡县制虽好,但需要逐步去推行。不留任何过渡时间就直接上马,只会产生更多的问题。
而上述的这些问题全都被六国的旧贵族利用起来,他们不断地煽风点火,让民间的反秦情绪不断高涨。等到大泽乡起义发生后,这些人迅速出来收割成果,直接将秦国一击毙命。
继承秦制的刘邦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所以在大汉建立后,他先是主动提出要休养生息、与民便利。
接着又实施了郡县制和分封制结合的郡国并行制,迅速稳住了局面,逐渐收拢了人心。
大汉也因此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华夏一统。
结语
总的来说,无论是陈胜做大太快、骊山囚徒太狠还是刘邦入关太顺都只是看着不合理,其背后是有完整逻辑的。
这就和大秦的灭亡一样,看似快到不正常,但其实早有端倪,并非一蹴而就。
而大秦的失败也给后世的王朝提了醒,天下一统从来不只是通过武力消灭对手,还必须要考虑如何实现民心归附。
如果不能让民众发自内心认同,那看似强大的王朝也很可能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