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假如马谡听了诸葛亮的话,当道扎营,能否阻挡得住司马懿的军队?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以失败告终。这其中,马谡不听诸葛亮的话,丢了街亭是个不小的原因。那若是街亭之战马谡听了诸葛亮之言,就能拦下曹魏的几十万大军吗?
街亭之战的意义是阻挡援军。曹丕之子曹叡继位后的第二年,诸葛亮联络魏国边郡太守,趁曹魏不备之际一举进攻北方。目标直取长安,并以长安为根据地逐渐蚕食曹魏。他在箕谷布置了赵云等率领的疑兵,又用已降服蜀汉的郡守孟达牵制魏军主力,自己却带大军进攻祁山。而马谡的街亭之战,起到的本该是阻隔敌人援军进入陇西的作用,以便为诸葛亮争取时间拔除掉魏国在陇西的势力。
但是马谡不听诸葛亮之言。他效仿韩信,自以为是地在山上扎营,想诱骗敌军上山然后一举灭之。但敌方领军的张郃是什么人?那可是曹魏身经百战的一位老将,马谡实战经验不足,以兵法中的心思揣摩张郃。结果张郃直接在山下扎营安寨,并阻断了蜀军的水源。蜀军在山上孤立无援,每次往下冲都被数倍于己的敌人逼回山上。很快军士们便又渴又饿,张郃此时稍一进攻,蜀军立马兵士四散,结果马谡带着兵士仓皇逃回。诸葛亮也不得已挥泪斩了这名得力爱将。
若是街亭一战中马谡听了诸葛亮的话,在两山中间的平地中设置阻隔阻拦魏军,那街亭之战的历史是否会改写?要探讨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多加分析。
首先我们把目光稍稍拉远一些,不单集中于街亭这个小地方。诸葛亮的北伐,有可能成功吗?我认为,北伐基本上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古代讲究谋略,"谋"和"略"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代表的分别是眼前一时的战术和今后长远的战略。许多人从战术方面分析,认为诸葛亮北伐若如何如何,就能胜利。但往往,历史看重的是"略",尤其是在国家层面上。两国交战,无论弱势一方如何智计百出,赢的一方往往是国力强大的。更别提魏国在曹操的多方改革下国力雄厚,可以说是数倍于蜀汉。魏国又人才济济,军强马壮,蜀国一个不过几十万人口的小国,拿出的战争资源和人才怎能与曹魏相比?所以北伐的结果,从一开始或许就是注定的。那作为一场必然失败的大战中的组成部分,街亭之战的失利也是必然的。
其次,从战术层面分析,街亭的地势是决定了它无法阻隔援军的。街亭位于两山之间,两山高而绵延,中间的通道却足有六公里之宽。这样的地势,就算如诸葛亮所言占据山下,也是无法阻挡大军的。除非山上山下各布军队,上下呼应,或许还能拦住魏军几天。但也仅仅是几天而已了,初出茅庐的马谡带着两万蜀军,是不可能将张郃所带数倍于己的大军永远拦在陇西之外的。
综上所述,马谡若是听诸葛亮之言,只怕也未必能守得住街亭。无论从哪方面看,街亭之战的失败,从关羽失荆州,蜀国国力日渐凋零时,恐怕便已是注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