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元年(1644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就在这一年,统治中国两百余年的大明王朝灭亡,而在关外有满洲人建立的大清政权则入主中原,实现了明亡清兴的王朝更迭。
关于明朝在顺治元年(1644年)的覆亡,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人感到了极度的惋惜。
(相关资料图)
一方面,崇祯皇帝本有机会南迁或者将自己的皇子送到南京,以南方半壁江山为依托,继续延长明朝的国祚,以图重新崛起,然而由于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和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性格弱点,不愿意背上“逃跑”骂名的他和几位皇子全部都最终被困死在了北京,正统的明朝也就此灭亡。
另一方面,则是明朝在依旧作用百万军队的情况下,被李自成长驱直入,攻破北京,然而却鲜有军队挥师勤王,可以说是坐视了明朝的灭亡。
之所以出现没有军队挥师勤王的局面,可以说崇祯皇帝要承担非常重要的责任
之所以说是崇祯皇帝的责任,主要是因为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袁崇焕之死,第二件事情就是唐王朱聿键被废。
先来说说袁崇焕之死。
爱新觉罗·皇太极
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领满蒙联军,绕过山海关,从喜峰口和古北口破关而入,一路上烧杀掳掠,直逼北京而来。
后金军队的突然杀将而至给了崇祯皇帝以及明朝的朝廷以极大震撼,崇祯皇帝重新启用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并且迅速召集各方势力前来勤王。大同总兵满桂、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以及远在宁远的袁崇焕带着祖大寿等人,都是以最快的速度疾驰北京。赵率教更是因为行军疲惫被阿济格以逸待劳打得大败,壮烈殉国。可以说,这一次是明朝军队勤王最为积极,反应最快,动作也是最快的一次,并且明军这面损失也是相当惨重,除了赵率教,满桂也在此期间阵亡。
然而,性格多疑的崇祯皇帝在此期间却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他不仅将袁崇焕直接拿下囚禁了起来,并且还将其以反叛的罪名处以了凌迟极刑。
袁崇焕的死可以说给予了当时辽东的诸多将领以极大震撼,祖大寿先是力保袁崇焕,之后更是想要起兵去救袁崇焕,而除了祖大寿,吴三桂及其父亲吴襄,也都在袁崇焕手下任职,这也使得这件事情在崇祯皇帝与辽东诸将之间产生了极深的裂隙,最终在明朝灭亡前后表现了出来。
唐王朱聿键也是因为勤王而遭受了人生变故。
崇祯九年(1636年),清军在一次破关南下,这一次唐王朱聿键不顾“藩王不掌兵”的祖制,招兵买马,挥师勤王。然而这一举动,遭到了崇祯皇帝的极力反对,进而被削去了爵位,贬为庶人,还被囚禁于高墙之内,险些死在禁所。
袁崇焕
这两次挥师勤王,产生了两桩悲剧,特别是袁崇焕之死,使得勤王的将领们人人自危,毕竟,谁都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袁崇焕,于是在此之后,清军再度破关的时候,都没有再出现此前积极的勤王之举。特别是在崇祯皇帝在北京城即将被李自成围困的时候,也向吴三桂发出了勤王的旨意,然而吴三桂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的路程,足足走了14天,坐视北京城北攻破,而不愿挥师勤王。
除开崇祯皇帝本人的原因,此时明朝的军队与崇祯帝以及整个朝廷离心离德,也是不争的事实
实际上,军队与朝廷的离心离德,早在明清松锦大战的时候就已经是表露无疑。
蓟辽督师洪承畴率领的十多万明军在松山被清军围困,洪承畴与诸将商议,有步骤有顺序的进行突围,撤离战场,保全实力。然而令洪承畴没有想到的是,吴三桂率先带兵撤离,其他武将见状也是纷纷带兵撤走,只剩下洪承畴一个文官苦苦支撑,最终兵败被俘,投降了清朝。此时,明朝文官系统与领兵打仗的武将之间,已经有了极大间隙,或者说武将对于朝廷乃至于崇祯皇帝之间,已然是离心离德。
于是,当李自成向北京进发,崇祯皇帝令各地军队勤王,然而这些掌握兵权的将领们却上演了一出“人生百态”。
吴三桂120公里的路程走了14天,已经算是比较积极的了。山东的刘泽清,以坠马受伤为由,拒不出兵勤王。
湖北的左良玉,名义上是起兵勤王,然而行军速度比吴三桂还慢,更重要的是,他的目的不是勤王,而是一路上烧杀抢掠,与强盗无异。
南明疆域图
而这几位后来是无一例外地率兵归降了清朝,并且为清朝输送了近数十万的兵马,而这也成为了攻灭南明的主力。
其他的各路兵马,也是采取了观望态度。而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明朝财政崩溃,军队,腐败,士兵将领是缺粮少饷,士气低落,自然不愿意在为朝廷卖命。
其次,不管是在同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军作战,还是在同北方的清军作战中,明朝这面是负多胜少,早已没有了斗志。
再次,还是要归结到崇祯皇帝的身上。崇祯帝因为多疑,杀掉了袁崇焕,因为推卸责任杀掉了陈新甲,因为刚愎自用,坑死了孙传庭,面对这样的军队,有哪个武将愿意在为他拼命。就算是唐通赶来勤王,可是也是与李自成一接触,就立马投降了。
所以,武将与崇祯帝的离心离德,最终让崇祯皇帝自始至终,都没有见到勤王护驾的军队来帮助他摆脱危机,而他也在绝望中选择了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也就此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