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公亶父迁徙之后,小儿子季历娶了挚任氏的“太任”,而挚任氏是商朝贵族,或是武丁之子祖己后代,或是商朝大臣后裔,反正这肯定是一次商周联姻,让周人势力得到了一次飞跃,但在此后,商周似乎再也没有联姻过。
根据史记记载,姬昌共有十子,都是同母兄弟,母亲都是夏族后裔太姒——“文王正妃也”;姬发的正妃是姜子牙之女“邑姜”,育有姬诵(周成王)与唐叔虞。
(资料图片)
因此从史书看,商周只有一次联姻,但问题在于,商周真的只有一次联姻吗?诗经破解谜团,难怪周易说“帝乙归妹”。
诗经大明:记录了两场奢华婚礼
根据《诗经·大雅·大明》记载,古公亶父迁徙之后,周人有过两次关键联姻,其中第二次史书没有记载,但《诗经》却记载了这一场奢华的婚礼。
第一次联姻,发生在古公亶父时期,即季历娶了来自殷商的“大任”。《诗经》有云:“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姬昌)。”姬昌后台如此之硬,古公亶父自然可以预测他能兴盛周族,泰伯、仲雍如何还能与季历争位,如何还能不逃?因此所谓泰伯奔吴,背后隐藏的真相其实很残酷。
第二次联姻,发生在姬昌时期,即姬昌娶了殷商贵女。《诗经》有云:“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女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其中所谓“大邦”指商朝,姬昌迎娶“大邦之女”时,在渭河之畔迎亲,并搭起浮桥,场面非常宏大。姬昌娶了殷商贵女,毋庸置疑会给予正妃身份,这是时代决定的。
《诗经》接下来又云:“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此后,姬昌又娶了“缵女维莘”,目的是与西北夏族势力联姻,她的长子“维行(德行或死去)”,次子是周武王,因此“缵女维莘”就是史书上的姬昌正妃“太姒”。
显然,姬昌的正妃中,“大邦之女”肯定在太姒前面,史记记载有误。但问题在于,姬昌与商朝联姻,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对此,竹书纪年与周易给了一个答案。
帝乙归妹:安抚姬昌的和亲之举
关于姬昌迎娶“大邦之女”的时间,文献上有两段记载,将之合一就真相大白了:
《竹书纪年》记载:“文丁杀季历,(帝乙)二年周人伐商”。
《周易·泰卦》六五云:“帝乙归妹。”
显然,因为担忧周人势力增长过快,商王文丁囚杀了季历,由此激起周人不满,于是姬昌继位第二年、也是帝乙二年攻打商朝,帝乙为了避免东(与东夷战争)西两线作战,就采取了和亲的办法安抚周人,所以才有“帝乙归妹”。此后,一直到纣王囚禁姬昌,商周保持了数十年的和平,显然这一段和平时期,对周人的崛起至关重要。
可见,所谓“大邦之女”,其实就是“归妹”,她与姬昌的婚姻,应该发生于姬昌在位第二年或第三年,基本可以肯定“归妹”是第一任正妃。最终,应该是“归妹”去世,姬昌又娶的太姒,成为第二任正妃,并生下了伯邑考与姬发。
更为重要的是,文王在位第13年生下伯邑考,以太姒生育伯邑考的时间来看,“归妹”与姬昌的婚姻大约存在10年左右,由此又产生一个新问题:“归妹”(包括归妹的陪嫁团)与姬昌有无生育子女?笔者怀疑归妹与姬昌育有儿子,伯邑考未必是姬昌长子。当然,不管归妹有无子女,随着归妹去世、以及商周关系的变化,她的子女都很难继位。
总而言之,尽管史书没有记载,但通过诗经、周易等文献可知,姬昌在位前期,商周有过一次联姻,而此次联姻对周人的崛起,帮助显然不小。笔者怀疑,后来纣王释放姬昌,以及商朝微子启投靠周人等,可能就与此次联姻构建的亲戚关系相关。
最后,姬昌与商朝有过联姻,为何史书上却只字不提,而将这一段历史刻意隐藏呢?原因大概在于:随着姬发继位,太姒“母凭子贵”,“归妹”地位下降,尤其商周关系破裂之后,“归妹”及其后代可能成为不能提及的政治禁忌,且周朝建立后,也需要淡化商朝的政治影响力,塑造自身的光辉形象,最终“归妹”与此次联姻就被周人刻意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