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曾任中国远征军第五军新编第二十二师中校副团长的祝能先生回忆,1941年冬,中国远征军奉命出征缅甸,祝能先生所属的师也算精锐,他们从湖南东安出发,凭两条腿经湘黔公路跋山涉水到达云南楚雄。祝能先生回忆,当时由于装备太差,武器装备跟补给基本上靠人力和畜力运输,长距离行军使得部队人困马乏,亟需休整才能投入战斗。
中国远征军
(资料图)
现在拍出来的抗战剧,抗日将士个个装备精良,并有美利坚盟友提供的源源不断的补给。且抗日将士个个身强体壮,蛋白质过剩的那种,动辄能端起机枪对敌人进行扫射,这是严重不符合史实的。我们看一些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时期留下来的行军打仗的照片,那时候多数的部队,运送补给基本上靠挑担子、靠独轮车、或者直接用肩膀背,条件好点的可以用畜力运输。不过即便是畜力运输也是很少的,毕竟牲畜诸如牛马驴骡子等在当时是生产资料,是农民的命根子,不会轻易被征用。
至于士兵,也很少能见到几个长得比较壮实的,当时的抗战将士们穿的军服大都松垮垮的,来自偏远地区的战士更是如此,有时候带上刺刀的步枪都比他们高。在抗战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抗日战士普遍缺衣少穿还整天吃不饱,端起后坐力非常强的机枪对敌人进行精确扫射,不是兰博这种壮汉绝不可能做得到。
国军中的孩子兵
民国自建国以来连年战乱,老百姓颠沛流离,不单单是抗战时期,整个民国时期乃至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老百姓一天能吃饱不至于风餐露宿就很不错了。当时的士兵伙食是非常差的,士兵每每“骨瘦如柴”,“精锐”的伙食可能会好点,但是也普遍精瘦。
解放战争中的国军
祝能先生回忆他们部队的普通士兵的月饷只有七元钱。七元钱是什么概念呢,北伐名将张发奎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大革命时期的国军的月饷,普通士兵有10元钱左右,最高的上士可以拿到24元钱,以当时的物价,10块钱可以让多数士兵能吃饱饭,并且隔三差五还能吃到点肉。抗战处于相持阶段,国统区物资短缺,物价涨了不少,七元钱月饷已经很难维持一天的温饱。影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精锐”吃美国罐头,“川军团”吃芭蕉树皮,每个月也只能分到一元钱,吃芭蕉树这个梗有点艺术化了,但当时一些艰苦地区一餐能喝完粥也不错了。打仗光有满腔热血是不行的,当时的武器跟日军的相比差了那么一个段位,饭都吃不饱怎么有力气跟日军拼刺刀。
还有些部队的军官不把底层士兵当人看,我的团长我的团 “唐副师座”是一个典型的把基层士兵当炮灰的老油条,“虞师”的精锐动不动就打人。祝能先生在他的回忆稿中写道,即便是王牌中的王牌,“士兵差不多都是面黄肌瘦”,士兵逃跑开小差的很多。祝能先生说,如果兵源减少,只好沿途抓壮丁,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人顶替名额就行。有时候甚至雇佣老百姓点名,一元钱一个,长官喝兵血层层克扣军饷的现象到处存在。抗日战争是为了打跑小鬼子,憋着一股子精神气,那么等小鬼子打跑之后呢?国军打阵地战的几率会大很多,因为类似游击战这种,如果没有信仰加持,军队很容易就散了。
中国驻印军
祝能先生回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被日军击溃,所在的师爬野人山爬到了印度。到了印度的远征军改称驻印军,部队按照美利坚盟友编制整编,一切后勤补给均由美利坚盟友提供。祝先生回忆,他们当时的伙食好得不得了,很多人平生第一次体验过那么好的东西,牛肉罐头管够,穿的是呢子制服,还有皮鞋胶鞋,钢盔是两层的,还每人发一条毛毯。校级以上军官还有特供,每天供给牛奶面包罐头和香烟,比之国内真的是天跟地的差别。官兵还有各种体育运动以及野战训练,两三个月后,个个身强力壮,跟小老虎似的,没有一个逃兵。他们一口气把日军赶出缅甸,打回云南。从中国远征军到中国驻印军,这支部队打败穷凶极恶的缅甸日军,但后来被派往内战战场,最后大都被消灭。这样的结果截然相反,但是却带着某种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性。
注:祝能是第五军新编第二十二师六十四团营长、中校副团长
参考资料:
[1]祝能.新编第二十二师六十四团出国抗战纪实.文史资料选辑
[2]张发奎.张发奎口述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