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席贩履商贩却成独占鳌头的一方枭雄,刘备到底如何做到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刘备虽为中山王之后,但是到他这一代时早已衰落,沦落为织席贩履的商贩,起于微末的刘备为何能在群雄割据的东汉末年,与曹操孙权抗争,最终三分天下,建立蜀汉政权呢?
要分析原因,就不得不先从刘备入手。
刘备此人十分仁义。
对于普通民众和追随自己的人,刘备是非常不错的。他知道得人心者得天下,应该以德服人,他也一直保持着仁义之心。
就比如赵云,在护卫少主刘禅回到刘备身边时,刘备首先关心的并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赵云,甚至欲摔了刘禅,还说为了这个竖子差点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听后更是表达肝脑涂地报答刘备的决心。由此可见刘备身为一个主公,是十分仁义的,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人慕名追随他,最终才出现人才济济的景象。
在正史中,陶谦把徐州让给刘备,这是一件真实存在的事情。刘表去世之后,刘备没有趁人之危夺取荆州,这件真实存在的事情可见刘备这个人确实仁义。
对待百姓也是十分仁义,就算曹操用性命威胁,也从不弃百姓于不顾,在他看来,百姓乃为君之本,只有善待百姓,才能获得民心。
第二,刘备此人求贤若渴且礼贤下士。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徐庶投奔曹操时,曾向刘备推举诸葛亮。刘备屈身降尊三顾诸葛亮的草庐请其出山。不仅经常询问诸葛亮的意见,在成立蜀国后任其为丞相。
除此之外还有张飞,关羽,刘备与其结义,收入麾下;长沙之战后登门拜访打动黄忠,得一猛将。正是因为刘备思贤若渴,用诚意打动众人,才在军阀割据的东汉末年成就一番事业。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在徐庶离去时不仅痛哭流涕,送去大量的财帛,甚至还告诉徐庶在追随曹操后,要好好对待曹操这个新主,博得功名。也正是刘备这一真诚之举,徐庶才会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刘备此人用人不疑。不论出身只要选择追随刘备,刘备就敢重用。
就例如黄忠,马超二人。最初二人并非是刘备麾下,在归降刘备后,刘备不计前嫌,大胆启用,还和关羽张飞封为蜀国五虎上将。
在诸葛亮身上也能体现出来。诸葛亮本是布衣,在请诸葛亮出山后,刘备从不插手诸葛亮的计谋,不仅封为丞相,在自己去世前托孤诸葛亮,命刘禅称其为相父,甚至还曾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不堪用,诸葛亮可取而代之。这等对手下的信任,历史上也没有几个。
第四,局势造就英雄。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虽然群雄割据,但是仍然有不少老人仍愿追随汉室,否则曹操也不会选择“挟天子令诸侯”,可见汉室正统的身份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还是人心所归的。
刘备身为汉景帝之子,中山王之后,以“汉室宗亲”之名起事,本就破得民心,所以在最初人人都愿意为刘备提供便利,也正是如此,刘备从陶谦手中得到徐州,在张松,法正的帮助下谋得益州。并以此为根据,借势谋划。借曹操之势除吕布,借孙权之势合败曹操,又在诸葛亮的建议下智借荆州,方才有实力和曹孙二人共分天下,成就霸业。
在《三国志》中,也说明了刘备成事的原因。
“先生弘毅宽厚,知人待士”说明刘备宽厚仁德,知人善用;“心神无贰,古今之盛轨也”刘备用人不疑,实乃后世典范;“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刘备胸有大志,百折不挠,遇事果断,善于把握时机。再加上时势造英雄,多方面结合,造就刘备这个起于微末的蜀国之主。
由此可见,个人的努力和时机缺一不可,也正是刘备凭借自己的品质和身边数一数二的人才,在乱世之中,三分天下,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