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房产 娱乐 地方 美食
首页 » 历史

全球热讯:诸葛亮死因事必躬亲致积劳成疾,心理与身体一同崩溃

2023-01-07 15:26:54
A+ A-

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身为智慧化身的他,一生最大的志向就是匡扶明主,平定中原。然而天不遂人愿,一生劳累的他,最终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在与司马懿对峙时死于军中,享年54岁。诸葛亮因积劳成疾死在了军中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从斜谷道出兵北伐。据史料记载,此前已有4次北伐经历的蜀汉,军事情况不容乐观。可以说这次战争在诸葛亮心中应该是最后的背水一战了。

四月,蜀军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下扎营寨。司马懿则率领魏军背水筑营。在此前与司马懿对战的经历中,魏军一直采用的都是拖延战术,消耗蜀军的粮食,令蜀军不攻而退,这次也不例外。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粮食和兵源一直是困扰蜀汉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困扰,诸葛亮在出兵前做了三年的劝农讲武的准备,并制定了一套轮休制,使士兵们能有机会休息。在对战时曾有人建议在两军交战之时停止轮休制。然诸葛亮说:"我从未失信于将士。"正是因为这样严格治军的态度,才迫使困顿的蜀军,能拼死与魏军一战。

与此同时,被说服的东吴也出兵攻打魏国,配合蜀军作战。按道理来说,诸葛亮这次的作战应该是有赢的机会,但没曾想孙吴带领的十万大军两个月就被击退,想来诸葛亮的内心应该十分憋屈吧!此后诸葛亮使用了各种方法想让司马懿出战最后都没能成功,诸葛亮也因积劳成疾死在了军中。

为什么诸葛亮会积郁成疾呢?这有多方面的原因,让我们从头说起。诸葛亮事必躬亲,心理与身体一同崩溃

诸葛亮最让人钦佩的地方就是事必躬亲,但也正是这个原因让他自身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最终身体不堪重负地倒下了。那么为什么诸葛亮要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呢?

1.环境背景

其实这和当时的大环境息息相关,从白帝城托孤起,诸葛亮就背负了辅佐刘禅的任务,虽然刘备曾说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于这样的君主,诸葛亮感激其知遇之恩说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至此就更加坚定了自己平复中原的心。

但相较于刘备而言,刘禅的才能不足以支撑整个国家的运转,诸葛亮担心刘禅人用错人,只有事必躬亲,才能确保在北伐的路上不出乱子。实际上诸葛亮事事亲为的原因与当时蜀汉内部人才的供给也息息相关。

2. 缺乏人才

在刘备时期蜀汉属于人才旺盛的时候,当时有法正、张松、孟达等人。他们一同辅佐刘备使得蜀汉变得日益强大。但到了刘禅时期,蜀汉的人才凋零,诸葛亮身边无人可用,而且当时出现了巨大的人员变动。

马谡博学多才,好用军技。刘备临终前曾叮嘱诸葛亮:"马谡这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没听,反而很是重用他,然后就吃了个大亏。

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的作战目标是夺取魏国的"陇右"。这场战役中的重点是在街亭,守住街亭才能实现整个战役的目标。他将这项重要的任务交给了马谡。作战之前还叮嘱马谡一定要守好,然而现实情况是马谡违背诸葛亮的军令,弃城上山,转守为攻,但却被敌方攻破,导致最后街亭的失守。

战役结束后,诸葛亮就将马谡问斩。即使这样也不能弥补失去街亭的损失。曾提出良策的马谡都不堪重用,这让诸葛亮对自己在用人方面产生怀疑。于是就更加抓住手中的工作,唯恐哪里出了岔子。

3.理念不合

前面刚说到人才不够,这边就又遇见了与现有人才理念不合的困难。

诸葛亮的抱负是在有生之年平定中原。这也是蜀汉的国情。诸葛亮为了这个目标,不断想方设法地进行北伐。然而并不是每个蜀汉官员都这么想。李严的想法就是治理好蜀国,国富民强就行,他不在乎战争而在乎保命。

建兴八年,魏国要大举进入汉中,诸葛亮想调李严前去汉中支援,而李严不肯离开江州,再三推脱,并说如果他走后司马懿会趁机而入,夺取江州,还乘机向诸葛亮要官职。由此可见在李严心里还是不支持诸葛亮北伐的。诸葛亮很无奈,但还是给了李严儿子一个官职,然后李严才去汉中支援。

对于这样的人,诸葛亮又怎么能放心委任呢?此外诸葛亮是一个很谨慎的人,因此他在战术上的理念往往是比较保守的,而魏延的打法则是比较冒险。这就使他俩在作战方面有太多的矛盾。

魏延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但他和诸葛亮的作战理念不同,导致他的很多作战计划不能得以实现。

责任编辑:bH_066
点击查看全文(剩余0%)

相关新闻